1300多年前,唐代醫家孫思邈寫下醫者應“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待患者要“見彼苦惱,若己有之”等語時,也許想不到,這會成為后世習醫者為民服務的行為指南。這是“大醫精誠”,中醫以人為本、普濟蒼生之心躍然紙上。
數年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創造性地提出“整體思維、系統運行、三觀互動、六位一體、統籌協調、科學發展”的中醫藥事業發展新理念,工作落腳點在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中醫藥服務需求。這是“三觀互動”,其核心依然在人,契合了當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精神。
最近,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高度重視,中醫藥行業積極響應,聯系工作實際推出特色活動載體“中醫藥服務百姓健康推進行動”,發布工作方案,通過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和“中醫中藥中國行·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活動等三項重點工作,以滿足人民群眾中醫藥服務需求為旨歸,進一步提高中醫藥服務的覆蓋面和可及性,推動活動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中醫藥是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和與疾病斗爭中形成的醫學體系,深深扎根于百姓之中。中醫藥發展史,亦是一部不斷滿足百姓需求的歷史。從張仲景“坐堂”傳說至董奉“杏林”典故,無不展現了醫者救厄之心和患者感激之情的水乳交融。自古以來,全心全意為民眾健康服務就是中醫藥的本質屬性和素有情懷,體現在范仲淹“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鴻鵠之志上,凝結在李東垣刻于石上的普濟消毒飲子方里。
“中醫藥服務百姓健康推進行動”是今天中醫藥為民眾健康服務的最新詮釋,所包含的三項活動緊密結合,環環相扣,讓群眾感受到教育實踐活動拂來的陣陣清風。
推進基層提升工程,讓中醫藥服務更可及、更便利,讓更多確有一技之長的民間中醫展其所長,為民服務;推進“治未病”健康工程,開展中醫藥健康教育,提高全民中醫健康素養,指導城鄉居民運用中醫藥養生保健,讓更多群眾“保身長全,以養其身”;推進中醫中藥中國行“三進活動”,通過宣傳中醫藥知識及文化,引領國人汲取中醫藥文化的精髓,使中醫之真“正氣存內”,中醫之偽“邪不可干”。
從“大醫精誠”到“三觀互動”一脈相承,中醫藥的發展是在群眾的信任需求中“滋水涵木”、“培土生金”日益壯大的。承續為民情懷,踐行群眾路線。中醫藥行業將有序有效開展好“中醫藥服務百姓健康推進行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中醫藥服務需求,為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