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3月9日下午14:30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衛生部部長陳竺,財政部副部長王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發改委副主任、國務院醫改辦公室主任孫志剛將就“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中國改革報記者]我有一個問題,請問孫志剛主任,我們知道2009年開始的新一輪醫改強調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但我們也知道,由于這些醫院多年來一直在強調經濟效益,所以推進這項工作的難度非常大。您在擔任安徽省副省長期間,力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在建機制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請介紹一下安徽醫改的有效經驗,怎樣把這些有效的做法推廣到全國?公立醫院除了普及基本醫療藥物制度之外,還需要哪些措施跟進?謝謝。
[孫志剛]感謝你對醫改的關注,特別對安徽醫改的關注。我們推進的五項重點改革當中,有一項是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基本藥物制度是一項全新的制度,由國家有關部門制定基本藥物目錄,以省為單位統一招標采購,配送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取消藥品加成,實行零差率銷售。
原來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尤其是鄉鎮衛生院,核心機制是以藥補醫的機制,主要靠賣藥獲得的受益來補償醫院的運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利益驅動機制,實行基本藥物制度之后,取消藥品加成,就切斷了以藥補醫機制的利益鏈條。
原來建立在以藥補醫機制上的諸多事項,比如說管理體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據,暴露了很多問題和矛盾,使整個機制運行不下去了。如果僅僅靠財政拿錢補償藥品差價,很難解決這么多的問題。以藥補醫的機制破除以后,用什么樣的新機制來取代舊機制,用什么樣的辦法來建立新機制,這兩個問題必須要回答,不回答這個事情辦不下去。
實踐當中,我們找到了正確的答案。就是必須通過綜合改革的辦法,包括推進管理體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藥品采購供應制度和經費保障制度的一系列配套改革來徹底破除以藥補醫的機制,同時又避免回到“大鍋飯”,建立一個全新的、堅持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充滿活力的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