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這一個甲子的變遷,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條紅線,那就是黨和政府對中醫藥事業的關懷和重視。什么時候全面正確地貫徹執行了黨的政策,什么時候中醫藥事業就發展得好。”——原國家中醫管理局副局長田景福
60年春華秋實。幾千年來薪火相傳的中醫藥在過去的60年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變革,古老的中醫藥在新中國明媚的陽光下煥發出勃勃生機。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事業特別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親歷者,原國家中醫管理局副局長田景福在采訪中一直強調:“回顧這一個甲子的變遷,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條紅線,那就是黨和政府對中醫藥事業的關懷和重視。什么時候全面正確地貫徹執行了黨的政策,什么時候中醫藥事業就發展得好。”
新中國建立為中醫藥復興吹響號角
人民公社時期,數以萬計的“一根銀針治百病,一顆紅心暖千家”的“赤腳醫生”,活躍在田間地頭,開發中草藥效能,發揮中醫藥特長,開創了新中國中醫藥事業的新局面。
中醫中藥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認識生命、維護健康、防治疾病的完整思想體系。其間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溶于中華民族血液當中,代代傳承。
然而,明末清初之后,西方文化逐漸東傳。中醫初遇西醫,被當作阻礙科學化的堡壘,受到近代一些文化名人的不正確指責。1912年北洋政府決定不發展中醫教育,1929年國民黨政府開始有組織地取消中醫。新中國成立之前的中醫逐漸走向衰敗,盡管還有50余萬從業人員,已是風雨飄搖中。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醫藥工作,1951年全國衛生行政會議決議指出衛生防疫工作的三大原則為“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充分肯定了中醫中藥的實踐價值和重要作用。
1953年至1954年,全國各省區先后召開中醫代表會議或座談會,著重討論組織和發揮中醫力量、整理中醫學術著作及中醫進修問題。1955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成立,1956年,中央決定在上海、北京、廣州和成都各建一所中醫大學,全國先后開辦了6個西醫學習中醫的高級學習班,這些措施有力地促進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和繁榮。
在毛澤東號召下,人民公社時期我國成功探索出一個依靠群眾、以預防為主、中西醫結合的農村合作醫療體系,數以萬計的“一根銀針治百病,一顆紅心暖千家”的“赤腳醫生”,活躍在田間地頭,開發中草藥效能,發揮中醫藥特長,開創了新中國中醫藥事業的新局面。在基層,在群眾中,在一線的醫療實踐中,中醫藥再次煥發青春。針刺麻醉獲得成功,引燃世界針灸熱、中醫熱,也是繼“乒乓外交”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力軍。
“文革”期間,中醫藥事業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嚴重沖擊,中醫藥界大幅減員,大量珍貴文獻被毀壞,中醫藥學面臨著失落的危險。
改革開放帶來中醫藥事業的春天
198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成立,從管理體制上改變了中醫藥從屬于西醫藥的地位,結束了中醫和中藥分割管理的局面,走上中醫藥自主發展道路。
改革開放的春風令中醫藥界萬象更新。1978年中共中央發出《關于認真貫徹黨的中醫政策,解決中醫隊伍后繼乏人問題的報告》的文件,這就是改變中醫命運的中共中央56號文件。鄧小平批示說:“這個問題應該重視,特別是要為中醫創造良好的發展與提高的物質條件。”中醫藥界從“文革”的陰霾中逐漸復蘇。
1982年“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同年的衡陽會議重新唱響“保持中醫特色”的主旋律。1985年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指示“要把中醫和西醫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1986年國務院批準成立國家中醫管理局。1988年機構改革中又將中醫中藥結合在一起,成立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從管理體制上改變了中醫藥從屬于西醫藥的地位,結束了中醫和中藥分割管理的局面,走上了中醫藥自主發展道路,呈現出一派振興和發展的景象。
改革開放后,全國大部分中醫藥院校開始陸續招收中西醫結合大專、本科、碩士、博士生,1978年中國中醫研究院、北京中醫學院舉辦了中醫研究生班,這是我國恢復研究生教育制度以后第一批入學的中醫學研究生。1979年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后改為中華中醫藥學會)在北京成立,這是我國最大的全國性中醫藥學術團體。我國還開展了具有中醫學特色的師承教育人才培養方式,繼承整理老中醫藥專家的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培養造就高層次中醫臨床人才和中藥技術人才。
2003年SARS疫情突襲,中醫藥顯示出獨到優勢,與西醫同心協力戰勝非典的表現令世界刮目相看。在“十一五”計劃期間,中醫藥特色優勢進一步發揮。一批中醫藥和民族醫藥文獻得到挖掘和整理,一批中醫藥重點學科和專科初步形成,中醫藥科研能力進一步增強,實施《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中醫藥法制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第一部專門的中醫藥行政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頒布實施,中醫藥立法列入日程,24個省(區、市)頒布了地方性中醫藥法規,中醫藥標準化建設步伐加快。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更加活躍,層次進一步提升。
少數人叫囂“取消中醫”的鬧劇謝幕后,中醫藥獲得社會更廣泛的熱愛和支持。2008年,國家有關部委安排中醫藥專項資金達35億元,中央財政首次安排中醫藥文化建設資金3100萬元。為期3年的“中醫中藥中國行”大型科普宣傳活動從2007年開始走遍大江南北。
在新的起點上繼續發展中醫藥事業
今年4月《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對于進一步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實現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意義重大。
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4月《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這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中醫藥事業發展中的一件大事,對于進一步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實現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意義重大。6月,我國政府部門首次在全國范圍內評選國家級中醫大師,“國醫大師”評選表彰活動對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項項喜訊傳來,充分證明了黨和政府對中醫藥事業的關懷和支持。舊中國“全盤西化、廢除舊醫”的逆流沒能打垮中醫,建國初片面壓制“改造”的思潮沒能扼殺中醫,文革的歧視、打擊沒能埋沒中醫,歷史證明“取消中醫”的鬧劇必將失敗,我們看到的,是黨和政府與時俱進的政策支持以及中醫藥事業不斷的發展壯大。
“追往思今,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到來的時刻,我們看到中醫的滄桑巨變,也對共產黨正確的中醫政策所引領的未來,充滿期待和信心。”河北省中醫藥研究院曹東義說。回顧60年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對中醫藥事業一如既往的重視和扶持,一代代岐黃英才不懈的努力和付出,社會各界長期的關切和支持,從而營造出關心、保護、發展中醫藥事業的大環境,保證中醫藥事業之樹枝繁葉茂,代代常青。(記者 徐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