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玉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加大投入推進武陵山少數民族地區中藥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關于“將中藥材產業發展作為武陵山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振興重要產業予以支持”的建議
中藥材是中醫藥事業傳承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2018年,我局與農業農村部、國家藥監局印發了《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18—2025年)》,將全國道地藥材基地劃分為7大區域,引導各地中藥材生產布局向道地產區集中,因地制宜建設一批設施標準、管理規范、特色鮮明的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提出“鼓勵創建以中藥材為主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和以中藥材為主導的農業產業強鎮,提升中藥產業發展水平”。重慶武陵山區地處西南道地藥材產區,我局將支持武陵山等地區少數民族醫藥產業與鄉村振興相結合,鞏固脫貧成果,建設美麗鄉村。
二、關于“建設規范化中藥材種植基地,實現中藥材種植、田間管理規范化、可溯源,保證藥材質量,實現中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2022年,我局與國家藥監局、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共同發布《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提出“農業農村部門牽頭做好中藥材種子種苗及種源提供、田間管理、農藥和肥料使用、病蟲害防治等指導。林業和草原部門牽頭做好中藥材生態種植、野生撫育、仿野生栽培,以及屬于瀕危管理范疇的中藥材種植、養殖等指導。中醫藥管理部門協同做好中藥材種子種苗、規范種植、采收加工以及生態種植等指導。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對相應的中藥材生產企業開展延伸檢查,做好藥用要求、產地加工、質量檢驗等指導”。下一步,我局將根據武陵山中藥材資源的特點,與國家林草局、農業農村部等部門協同推進《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實施,做好中藥材種子種苗、規范種植、采收加工以及生態種植等指導,實現中藥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關于“建立武陵山中藥研究機構,對少數民族地區中藥產業發展開展全方位研究”的建議
我局支持在重慶市中醫院、重慶市北碚區中醫院布局了兩家中藥炮制技術傳承基地,開展包括少數民族醫藥在內的中藥炮制技術整理、挖掘和傳承創新工作。同時推動科技部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重點專項中設立民族醫藥項目,支持從“少數民族醫藥傳承與創新”“少數民族藥用資源綜合利用與開發”等方向開展民族藥科技研發和大品種培育項目。武陵山區內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少數民族,近年來民族醫藥雖有較大發展,但還需要繼續深入挖掘整理,下一步,我局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大對武陵山等少數民族區域內中醫藥平臺建設、科學研究的支持力度,促進民族醫藥特色優勢的發揮。
四、關于“重點支持中藥材品種選優培育,在不改變藥性的前提下,提升藥材品質及生長適應能力”的建議
通過第四次全國資源普查,已建成包括1個現代中藥資源動態監測信息和技術服務中心、28個省級中藥原料質量監測技術服務中心及其所覆蓋的67個中藥資源動態監測信息與技術服務站組成的中藥資源動態監測體系,開展重點中藥材品種的價格、流通量和種植面積等信息服務。《“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提出“推進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養殖”,我局將進一步推進中藥材品種選優培育工作,著力提升藥材品質及生長適應能力,把人工栽培與天然種植、人工馴養與天然放養有機結合,為武陵山少數民族地區中藥材的品質提升奠定基礎。
五、關于“開展對中藥材種植、收購、加工環節的技能培訓”的建議
開展對中藥材種植、收購、加工環節的技能培訓,有利于中藥材種植特色產業規范化、規模化發展,可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技術支撐。我局自2019年以來每年通過“中藥質量保障項目”支持各省開展中藥材種植技術培訓,目前參訓人數已達15244人次;發布包含100種藥材的《中藥材生產加工適宜技術叢書》,編寫《中藥材生產適宜技術》教材;依托中國中醫科學院,通過全國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培訓項目開展中藥鑒別、中藥質量控制、飲片加工與炮制、中藥材良種選育、藥用植物病害防治培訓。下一步,我局將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進脫貧地區中藥材種植技術指導,提升從業人員專業水平,促進中藥材規范化種植。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2022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