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富春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加強科技創新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加快建立完善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
中醫藥科技創新是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石,也是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國家持續加強科技創新對中醫藥發展的推動作用。
(一)加強中醫藥原創平臺建設。國家相關部委加大對中醫藥創新平臺的支持,布局建設了7個全國重點實驗室,5個中醫藥類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個中醫類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4個中醫藥領域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20余個中醫藥大健康領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0余個中醫藥大健康領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國家級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群。我局布局建設了30個左右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并將優化整合我局重點研究室、三級實驗室,建設一批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實驗室,為培育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重大平臺儲備力量。
(二)加強中醫藥重點領域攻關。“十三五”以來,科技部部署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重點專項。從基礎、臨床、產業進行全鏈條、一體化設計,部署了一系列中醫藥原創性科學研究任務。2024年1月,我局作為主責單位承接了“中醫藥現代化”重點專項,正加快制定專項實施細則,發布指南,督導專項在研項目實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設立區域聯合基金在人口與健康領域布局,圍繞中醫藥領域關鍵科學問題,開展相關基礎研究或應用基礎研究。2018年以來,教育部組織推薦63項中醫藥大健康領域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項目并獲批立項,圍繞中醫四診客觀化、中醫“治未病”、中藥材生態種植、中藥復方精準用藥等關鍵技術開展攻關,加快中醫藥服務的現代化提升和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的發展。
二、用現代科技促進中醫藥精華傳承,研發針對中國人基因和體質的創新中醫方藥,促進中醫藥適宜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
(一)加大中醫藥自然科學探索支持力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始終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有組織開展中醫藥基礎研究,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自然科學基金既鼓勵自由探索,支持廣大科研人員自主選題,開展創新性的科學研究,促進各學科均衡、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同時,每年不定期多次召開學科戰略研討會,梳理中醫藥某一領域的發展方向,凝練亟需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為科學基金戰略部署提供決策依據。有計劃部署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和重大重點項目,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和綜合性研究,充分發揮支撐和引領作用。近十年來,針對重要科學問題,進行重點項目布局,共資助中醫藥領域重點項目103項,累計資助金額近3億元;為了拓展中醫藥基礎研究的國際合作深度和廣度,支持了12項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累計資助金額2861萬元。自2020年開始,為了推動符合中醫藥研究發展特點和規律的基礎研究,設立了系列專項項目,如2016年至今共資助三個周期的“諾獎專項”,總資助經費達1500萬元;新冠疫情期間,為了體現中醫藥在病毒性肺炎防治中的特色和優勢,2021年設立“中醫藥防治病毒性肺炎基礎研究”專項項目,共資助21位研究者,資助總經費2500萬元;2023年還設立了“炎癥性腸病發病機制和干預策略研究”專項項目,共資助10位中醫藥領域研究者,資助總經費1800萬元。此外,2023年3月,組織了主題為“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的雙清論壇,就中醫藥學現代研究熱點領域、關鍵科學問題、中醫藥優先發展領域、學科資助布局等方面展開討論,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二)加快“中國藥”研發速度。中醫藥是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重要的生態資源,挖掘利用好中醫藥資源,具有重大現實和長遠意義。中醫藥蘊含著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調和致中等健康養生理念,并深植根于中華大地,具有豐富的人用經驗,是適合中國人生命基因傳承和體質特點的“中國藥”。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精神,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主線,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中藥新藥審評審批機制逐步完善,醫療機構和藥企新藥研發的積極性明顯提升,“中國藥”研發駛入了快車道。根據《國家中藥監管藍皮書》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批準上市中藥新藥12個,中藥新藥獲批數量首次突破兩位數,超過了2012年至2020年獲批中藥新藥數量總和,2022、2023年中藥新藥獲批上市都是10個,2023年中藥新藥申報數量達到了62個,較2022年增長了37%,獲批臨床41個,同比增長了64%。
(三)形成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評價體系。中醫適宜技術作為中醫藥傳統知識及特色療法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藥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中醫藥特色發展的有力支撐。我局高度重視適宜技術挖掘評價和推廣工作,2023年12月,我局依托山東中醫藥大學成立中醫藥特色療法評價推廣中心,擬圍繞循證評價、推廣模式探索等關鍵問題,集中力量開展研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2024年5月28日,我局組織全國31個省級中醫藥主管部門相關工作負責同志、中醫藥特色療法專家在山東進行研討交流,簽署中醫藥特色療法合作協議,共同搭建中醫藥特色療法評價推廣平臺。
三、加強中醫藥科技創新人才培養
(一)我局高度重視中醫藥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是開展多學科交叉創新團隊建設。近年來我局遴選組建15個國家中醫藥多學科交叉創新團隊,20個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團隊,建設高水平重點學科321個,其中交叉創新類培育學科35個。二是組建高層次人才隊伍。通過實施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工程(岐黃工程),我局遴選了149名岐黃學者、200名青年岐黃學者,初步建立了領軍人才、優秀人才、骨干人才相互銜接的中醫藥高層次人才梯隊,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三是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通過中醫專業農村訂單定向招收計劃、中醫助理全科招收計劃、中醫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計劃和中醫全科醫生轉崗培訓等項目持續提升基層中醫藥全科人才供給;持續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修訂完善中高職中醫藥專業目錄,新增設置中藥生產與加工、中醫養生保健、中醫康復技術等專業,加快培養中醫養生保健、康復、健康管理技術技能人才。
(二)教育部全力支持中醫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一是支持中醫藥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在2022 年發布的新版《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中,設置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中醫、中藥等一級學科和專業學位類別;在醫學門類下新設置了針灸專業學位類別。截至目前,已在全國設置中醫學一級學科博士點26個、碩士點16個,中藥學一級學科博士點28個、碩士點30個,中西醫結合一級學科博士點31個、碩士點32個,中醫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4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54個,中藥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54個。同時,全力引導高校強化中醫藥學科專業建設,打牢中醫藥人才培養基礎樁,在全國布局建設了125個中醫藥類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和185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著力提升中醫藥主干學科專業建設水平。二是優化服務大健康產業相關學科專業結構。2023年,在全國新增設中醫康復學、中醫養生學等專業點5個,康復治療學、康復作業治療、康復物理治療等專業點8個,養老服務管理、健康服務與管理等專業點16個。截至目前,全國高校共開設康復治療、康復工程、康復作業治療、康復物理治療等專業點267個,中醫康復學、中醫養生學等專業點45個,養老服務管理、健康服務與管理等專業點185個。2023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服務健康事業和健康產業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引導有條件的高校對接國家重大需求,服務健康事業和健康產業發展新態勢,設置5個新醫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三是深入推動中醫藥課程改革。2020年,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動中醫藥教育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教高〔2020〕6號),明確提出要建立以中醫藥課程為主線、先中后西的本科中醫藥類專業課程體系,強化學生中醫思維培養,提高中醫類專業經典課程比重,指導有關高校將中醫經典教育貫穿中醫學人才培養全過程。目前,《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等中醫藥經典課程已列為本科及研究生中醫學專業必修課。教育部會同國家中醫藥局,組建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等中醫藥經典課程聯盟,匯聚名師名醫,建設優質中醫經典課程教材,組織編寫“十三五”“十四五”中醫藥高等教育行業規劃教材,強化頂層知識體系設計,確定32門核心示范教材,組織專家進行重點編寫、重點審核,提升教材質量,構建符合中醫藥教育規律的教材體系。四是探索高層次復合型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202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0〕34號),明確提出以新醫科統領醫學教育創新發展,強力推進醫科與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同時,特別強調了試點開展九年制中西醫結合教育,培養少而精、高層次、高水平的中西醫結合人才;探索多學科交叉創新型中醫藥人才培養。《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動中醫藥教育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教高〔2020〕6號),進一步提出了加快培養中醫藥復合型人才的具體舉措,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高校試點探索中醫學九年制人才培養,試點工作中新增加的招生規模主要用于支持中醫藥院校與其他高校聯合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中醫藥人才。
四、加強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交流
(一)我局高度重視中醫藥國際科技交流合作。一是加強政策支持。2021年12月,我局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共同印發《推進中醫藥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21—2025年)》,明確提出:“鼓勵利用先進技術與經驗,推進在中醫藥基礎理論、中醫臨床和中藥領域的國際研究,加強中醫醫學科學性闡述,推動中醫藥產品、技術和服務的全球應用。支持建設中醫藥領域知識產權專題數據庫,為產業發展提供支撐。”“加強科技交流合作。探索中醫藥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二是推動實施重大項目。以國際(港澳臺)合作專項為抓手,推動各項目執行單位累計發表國際論文1600余篇,出版外文書刊370余部,承擔各類科研課題650余項,舉辦國際會議活動1200余次。支持中國中醫藥循證中心建設的國際傳統醫學臨床試驗注冊平臺(International Traditional Medicin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 ITMCTR)于2023年2月正式被世界衛生組織臨床試驗注冊平臺接受為一級注冊機構,這是首個跨國家和地區的以臨床試驗主題范圍來劃分的注冊機構。支持中國中醫科學院與奧地利格拉茨大學共建“中國—奧地利中醫藥防治重大感染性疾病DL聯合實驗室”,圍繞中草藥在傳染病防治方面的功用開展聯合研究。組織中國中醫科學院、天津藥物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單位申報并承擔“基于化學基因組學真菌來源活性先導化合物的發現及其生物學機制研究”“基于中藥質量創新的國家推薦COVID-19中成藥升級與國際拓展研發”等項目。三是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我局會同國家留學基金委員共同實施中醫藥英才海外培養項目,加大國際復合型中醫藥人才培養力度,培養一批專業過硬、通曉國際規則的中醫藥國際化人才。截至目前,共57人獲得國家留學基金資助資格。四是積極推動中醫藥國際標準制定。成立國際標準化組織/中醫藥技術委員會(ISO/TC249),與國際標準化組織合作制定頒布110項中醫藥國際標準。
(二)教育部不斷深化中醫藥領域國際合作交流。一是加快推動中醫藥學國際教育發展。委托北京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等25所中國政府獎學金院校承擔中醫藥專業中國政府獎學金生的培養任務。開展10期來華留學中醫專業師資培訓。支持國家留學基金委、留學服務中心等定期舉辦教育展,進一步加大中醫院校的海外宣傳。二是持續深化中醫藥領域國際科技合作。組織中醫藥領域優勢高校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科學前沿,聯合國外高水平大學和科研機構建設國際科技合作平臺,依托北京中醫藥大學、貴陽中醫學院等高校布局建設“中醫藥防治重大慢病(腫瘤)”“貴州民族醫藥”等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共同推進項目研發、學生培養、學術交流。三是進一步加強中醫藥人才引進。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高等學校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導高校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利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席學者、博士后海外引才專項等人才工程,引進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的中醫藥相關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鼓勵相關高校利用學緣、地緣以及學術合作關系,建設海外研發中心和機構,設立合作項目等方式引才。
下一步我局將持續完善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加強中醫藥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推動多學科背景的中醫藥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強化產學研結合,加強成果轉化應用,進一步用科技創新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并將繼續貫徹落實《推進中醫藥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21—2025年)》,務實推動中醫藥領域產學研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快建設中醫藥國際標準化平臺,為中醫藥走向世界貢獻積極力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將調查研究同深化科學基金改革結合起來,加強前瞻謀劃,優化學科建設布局,切實把中醫藥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落實到位,通過不斷深化改革,完善資助體系,強化資助功能,增強資助效能,推動中醫藥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教育部將持續加大對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支持力度。一是繼續圍繞中醫藥領域重點攻關方向,謀劃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指導高校積極承擔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為中醫藥服務的現代化提升和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二是繼續優化完善中醫藥相關學科專業體系建設,深入推動中醫藥課程、教材、教學模式等基礎教學資源改革,全面提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確保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發展人才供給。三是繼續深化中醫藥領域國際合作交流,支持中醫藥學國際教育發展,推動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部署,加強中醫藥國際化人才引進,提升中醫藥國際化水平。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2024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