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世前(左)在指導枸杞種植。
祁連山中,甘肅酒泉玉門市昌馬鄉昌馬枸杞種植基地是陳世前的第二個“家”。這里海拔1950米,空氣、土壤、水源純凈,是枸杞的上佳種植地。
家庭出身、受過的教育、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引導著她來到這里種枸杞。陳世前說,李時珍《本草綱目》敘述:枸杞以甘州最佳。她要在甘肅種出最好的枸杞。
深深的中藥緣分
陳世前是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的老師,她1988年從天津大學化學工程專業畢業,在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教了30年書,2003年入學蘭州大學讀博士。
她小時候便與中醫藥結緣。
陳世前的父親1958年支援大西北來到甘肅,是甘肅省藥酒領域的最早一批研發者,其研制的當歸酒在1972年~1992年間,長期作為出口產品遠銷海外,后酒廠改制。
父親一輩子做酒,對藥酒非常癡迷。小時候,陳世前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家里有很多中藥、彌漫著中藥的香味,父親的實驗室里到處都是中藥,有各種各樣的中藥書籍。甚至吃飯對于陳世前都是一件挺煩的事情,父母常在餐桌上討論食物的“寒熱溫涼”。
陳世前對中醫藥學乃至中國文化都十分感興趣。1988年臨畢業時,同學送了一本《黃帝內經》給她,她看得入迷,把全書背了下來。一本1994年出版的《本草綱目》早已被她翻爛。她最喜歡明代高濂寫的《遵生八箋》。
她研究中醫藥學,會給女兒開方治病,常帶孩子去看中醫。陳世前說,“如果我不是出生在一個與中醫藥有關的家庭,我也不會走上道地藥材種植之路”。
父親曾經歷了一次搶救,蘇醒過來的第一句話就是對陳世前說:“小二啊,你能不能幫忙把當歸酒重新恢復起來。”
陳世前答應了父親的請求,父親給了她配方,但怎么也做不出原來的味道,他們尋思是藥材的問題。那就自己種植吧,于是陳世前走上了艱辛的道地藥材種植路。
熱忱的甘枸杞信念
枸杞是當歸酒的主要原料。起初陳世前以為甘枸杞只是甜的枸杞,后來她了解到了甘枸杞悠久的歷史。她調研發現甘肅從蘭州到酒泉一線有大面積的枸杞產區,但出名的枸杞品牌是寧夏枸杞,恢復“甘枸杞”的榮光,在甘肅種出好枸杞成為她的執著信念。
所有的事情都是緊鑼密鼓的緣分。三年前的畢業季,常把學生當成自己孩子的陳老師,帶著班級6個最優秀的農村孩子去找工作,見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世面,在行程中,她了解到了微生物納米硒等技術。
陳世前進行了20多種不同植物的富硒實驗,有19個植物效果明顯,種出來的產品特別香。
起初她要去甘肅靖遠種植枸杞,在了解到甘肅玉門已經有20萬畝的枸杞種植地后,“我就殺過來了,在玉門當地林果中心做枸杞的富硒種植試驗,試種后發現枸杞的硒含量非常高”。
她發現微生物納米硒技術可以應用在枸杞種植上。好的技術加上道地產區應能種植出優質的產品。
于是,她開始了她的種植設計。參考實驗設計,她要在玉門市找一個冷涼灌區、二陰山區,海拔在兩千米左右,雨水不多,氣溫不高,有山泉水可以直接灌溉的地方。
當地科技人員告訴她,在玉門市的昌馬鄉有這種自然條件。選定的昌馬枸杞種植基地是高山上的冷灌區,枸杞的每一生產周期為25天,一年只能產三茬,山下種植的枸杞生長周期為15天。
陳世前搞研究可以,但農業生產需要大量的物力、財力投入,她嘗遍了枸杞種植的酸甜苦辣。
“即使再困難的時候,我也沒有想過放棄枸杞種植這件事。”由于是個人投入,資金對于當了30年老師的陳世前來說,常常是個難題,“備受煎熬,打藥的前一天會發愁,高毒農藥的成本為10多元每畝,我又不忍心降低枸杞的品質,我的枸杞上就不能有農殘,使用低毒農藥、生物農藥,1500畝就得十幾萬的成本往種植環節投。”
剛開始,陳世前還有錢投入,后期用她的話說就是成了“討著吃的人”。
功夫不負有心人,陳世前在枸杞種植上闖出了一條路。陳世前說,李時珍《本草綱目》敘述:枸杞以甘州最佳。色如櫻桃、味如葡萄、氣味芬芳是甘枸杞的特征,她種植出的枸杞就具有這些特點。
陳世前種植的枸杞經人輾轉送到了資深中藥專家王衛權的手中,她開始得到業界肯定。后來陳世前的基地被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種植養殖委員會評為“優質道地藥材(枸杞子)示范基地”。
濃濃的農民情懷
童年時,父親在甘肅省永登縣苦水玫瑰產地研究玫瑰酒,常常把孩子安置在農戶家中,陳世前在農村一待就是一個夏天。
陳世前說,她從小就喜歡農村的氣息,現在自己要帶領農戶種植枸杞致富。
目前,陳世前和23戶農戶共同組建了合作社。枸杞基地摘果時有500人參與勞動,平時有50人左右在基地參與生產勞作。兩年專業從事枸杞的種植生產,農戶已經成為專業的訂單農業生產者。陳世前說,“第一年,與農戶吵架有點多,主要是種植習慣的問題。第二年,他們知識水平也有了。原來的矛盾是他們種植粗放,不考慮產品質量。現在他們考慮要種出什么樣的產品,腦子里開始盤算著如何才能通過570項農殘檢測關,如何把菌肥施好。”
陳世前介紹,以前農戶種植麥子畝均獲取幾百元利潤,一年純收入一萬元左右。在沒有災害的情況下,種植枸杞一畝地能有1500元~2000元收入,一年純收入4萬元沒有問題。“即使我賠錢,也得保障農戶的收入”。
由于要扎根昌馬,學校對于陳世前也很體諒。最近,科技扶貧成了學校給陳世前的一個任務,學校希望陳世前老師把科技扶貧的事情做好,做出成果。(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