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章關春通訊員應曉燕)在近日召開的浙江省科技特派員工作15周年總結表彰會議上,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特派員工作先進集體,該院4名科技特派員獲成績突出科技特派員稱譽。該院充分運用中醫藥科研專業特長和團隊優勢,10余年來堅持派出科技特派員下鄉,手把手帶動山區農民創新發展中藥材產業致富。
受表彰的浦錦寶為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藥用資源研究中心主任,他于2014年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被派駐到藥材之鄉磐安縣后,先后在磐安縣石上村、中田村幫助建立“藥用植物人工繁育試驗基地”“珍稀藥用植物種質保存基地”。浦錦寶的發明專利“一種三葉青人工栽培方法”已在磐安推廣,建成了三葉青栽培示范基地500余畝;在浦錦寶的指導和協助下,磐安推廣規范化栽培中藥材5000余畝,其中三葉青被評為“新浙八味”之一;浦錦寶團隊還在磐安制定并發布了白果燒香菇、杜仲煨豬腰等16道磐安道地藥膳的地方標準,為磐安的藥材成為“一號產業”發展和“江南藥館”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
該院副研究員戴關海于2009年3月始作為省派科技特派員,先后到浙南山區永嘉縣潘坑鄉、云嶺鄉參加扶貧。他翻山越嶺調查當地藥材資源,并向農戶提供高山萊豆、高山辣椒、楊梅及波爾山羊養殖等技術資料;對綠寶歐相專業合作社和靈芝種植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還結合扶貧工作對楊梅樹皮提取物開發成抗腫瘤新藥提供科研依據,其研究成果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這為貧困山區楊梅林種植戶加快致富帶來希望。
2012年5月起入駐浙西山區衢江縣(今衢州市衢江區)嶺洋鄉的碩士副研究員梁衛青,摸清該鄉中藥材產業情況后,為該鄉提出了以黃精、重樓、白芨、金喬麥、覆盆子等中藥材產業為重點;培育了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推廣應用篩選出的黃精優良品種100余畝,開展“中藥材重樓人工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面積50余畝,幫扶組建專業合作社。梁衛青介紹,科技特派員是一項以點帶面的工作,在嶺洋鄉引領下,助推了衢江區中醫藥產業的創新發展。
在浙西常山縣球川鎮開展扶貧工作的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科技特派員鄭軍獻副研究員,他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和當地的自然條件,提出引入藥用價值高、紫杉醇含量高的曼地亞紅豆杉,和農民一起建立了1000平方米紅豆杉優質種苗栽培基地、1000畝紅豆杉種植基地,目前年銷售額達200萬元。他還為常山縣森力家庭農場引進靈芝優質高產品種;同時,建立了靈芝生態高效栽培技術示范基地,制定了適合本地區的靈芝栽培技術標準。
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自2005年起,每年派出科技特派員深入偏遠農村進行中醫藥科技扶貧致富,分別入駐溫州永嘉縣、衢州衢江區、常山縣、江山市和金華磐安縣等地鄉鎮,共派出科技特派員43人次。科技特派員下鄉期間,運用各自的專業特長和團隊優勢,采取集中講授、現場觀摩指導、科技咨詢和示范應用等,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中藥材栽培實用技術培訓,面對面地傳授和指導,促使增強農民對中藥材的科技意識、培育技能和學用科技的氛圍,提升農民的中醫藥文化素養,使許多農民成為農村創新發展中藥材產業的排頭兵。
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科技特派員團隊10余年來為相關鄉鎮累計爭取到項目經費265萬元,建立了40個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1個農村合作社、1個農村推廣網站,引入推廣中藥材新品種50余個,對當地中藥材以及茶葉、油茶、高山蔬菜等鄉村產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