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體經濟零賬戶的現象,在陜西省山陽縣8個貧窮的村莊里將成為歷史!
陜西省商洛市山陽縣十里街道郭家村包村干部史安平告訴記者:“這一改變主要得益于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的對口幫扶。”
“扶金”變股金
南京市六合區與商洛市山陽縣的對口幫扶可以追溯到1996年,雖然幫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脫貧任務一直沒完成。2017年,在蘇陜扶貧協作的推動下,南京市六合區在精準扶貧上下功夫,在創新上做文章。
在寧商扶貧協作工作組的指導下,南京市六合區推出一個個“創新版”,一改過去將幫扶資金打入村集體的形式,而是將幫扶資金以股權投入的形式注入村里的項目建設中,將“扶金”變股金,讓村集體從項目發展中獲得保障性分紅,扶貧扶到了根本上。
新的幫扶方式共涉及山陽縣8個村的8個項目,每個項目對口幫扶30萬元。項目內容主要為香菇種植產業、田園綜合體、中藥材種植、旅游發展業、農業產業園、茶葉加工以及飲用水加工業。郭家村的商洛福隆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現代生態農業林果產業園項目,便是其中一個。史安平告訴記者,村里以30萬元幫扶資金入股企業,讓資金變了股金,而且村里與企業達成協議,按照30萬元一年的貸款利率算保底分紅。這樣一來,村集體經濟的收入每年至少為2.4萬元。
幫扶資金“錢生錢”
眼下,在位于山陽縣溝口社區金耳產業園基地的塑料大棚里,金耳正在茁壯成長。不久的將來,將幫助溝口社區摘掉“空殼村”的帽子。
“空殼村”是指集體經濟薄弱、財政虧空的村子。溝口社區由于地處鎮政府中心區,地理環境、區域位置較好,村民人均純收入2017年有9000元,但是村集體經濟收入卻為零,是典型的集體經濟“空殼村”。社區書記張建軍告訴記者,村里的每一項支出都是靠上級政府的扶持。
如今,這種狀況很快就可以得到改變。占地100多畝的溝口社區金耳產業項目總投資430萬元,預計今年就可以實現收入450萬元。按照幫扶資金在總投入中的比重,當年村集體就可以受益近31萬元,同樣受益的還有溝口社區的154戶貧困戶。為了帶動貧困戶的生產,社區將自己的股金分紅按照60%分給貧困戶,每一戶貧困戶也可以受益1200多元。
同樣,因為村集體收入增加而受益的還有漫川關鎮板廟村的35戶貧困戶。在得到蘇商幫扶資金以后,該村將資金注入村內陜西天竺飲品有限公司天竺山泉飲用水的發展并簽訂保障協議。板廟村黨支部副書記方宏斌告訴記者,每年公司給予村集體不低于陜西農商銀行貸款利率的保底分紅,一年可以獲得2.4萬元。為了帶動村里貧困戶發展,村集體又拿出1.44萬元給貧困戶,一戶一年可以獲得400多元的股權紅利分配。
人人有股份個個有責任
“不僅可以以3000元入股的形式加入村里的養殖合作社,平時還可以尋找用于養殖木耳的樹干并賣到合作社,還可以去合作社打零工賺錢。”家住戶源鎮關上村朱家院組的郭相坤逢人便夸合作社好。
郭相坤所說的合作社,就是2017年成立的關上村宏豐養殖專業合作社。關上村全村平均海拔1100米,屬于高寒偏遠地區,獨特的地理資源為當地發展以木耳、連翹、白芨以及射干為主的中藥材帶來契機。關上村宏豐養殖專業合作社投入資金100萬元,主要用于土地流轉、辦公場地修建、種植材料以及合作社的運營成本。
據關上村黨支部書記熊學強介紹,這個合作社在2016年就已經成立了,很多村民不愿投資,怕自己投入的錢“打水漂”。新成立的合作社投入資金100萬元,由蘇陜幫扶資金、財政補貼、貧困戶自籌以及中藥材種植大戶投入等組成。
人人有股份,家家有責任。從2017年合作社成立之后,村民郭相坤先后向社里賣了近1.2萬元種植木耳的樹干,在合作社打零工掙了9000多元,加上入股資金的保底分紅,全家4口人當年就脫了貧。
合作社帶來的變化還不止這些,流轉土地、帶動就業,對村民所種植的藥材進行統一收購,再統一銷售,實現利益最大化。
村集體經濟對村基礎設施建設、整體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截至目前,六合區對口幫扶的8個村集體項目已投入使用5個,正在建設的有3個。山陽縣經管站負責人表示:“8個項目將至少幫助每個村每年保底分紅不低于2.4萬元,可幫助563戶貧困戶增收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