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來到貴州石阡,但見40余萬畝苔茶漫山遍野,全縣各鄉鎮(街道)精品水果、苗木苗圃、特色蔬菜、中藥材、花椒、食用菌等產業,各具特色。
今年,石阡縣立足生態資源和區位優勢,著力念好山字經、寫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科學提出了“1+3”產業發展規劃,多元化、深層次、多角度釋放發展紅利,為貧困群眾創收增收拓寬了致富渠道、找準了脫貧路徑、打牢了攻堅基礎,推動縣域經濟加速發展。
石阡縣種茶歷史悠久,目前全縣種植苔茶40余萬畝,茶農10萬余戶、30余萬人,年產苔茶近2萬噸,年實現綜合產值20余億元。
“去冬今春,五德鎮按照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要求,集中連片打造‘雷公坡萬畝苔茶示范基地’,全面奏響了‘春風行動’主旋律,實現了產業結構調整。”五德鎮黨委書記周勝介紹。
去年,五德鎮通過深入調研、科學規劃、合理調整、精準實施,結合銅仁市“六綠”攻堅行動,集中連片建成了“雷公坡萬畝苔茶示范基地”,種植苔茶3萬余畝。五德鎮新華村黨支部書記王飛說,茶產業成了全村群眾增收的主導產業。
今年,石阡縣19個鄉鎮(街道)因地制宜調整種植結構,新植苔茶3.6萬畝,種植蔬菜12.5萬畝,新植經果4萬余畝、中藥材3萬余畝、食用菌2900余萬棒。
“石固鄉緊扣‘1+3’產業布局,落實包保工作責任制,推進‘2億’惠民工程建設,即特色產業年產值億元以上,鄉集體經濟年產值億元以上,集中連片打造產業示范區,努力實現‘一人一畝小康茶、一戶一頃經果林、一組一個示范園’目標。”石固鄉黨委書記林國海指著新建成的1000畝菌基地向記者介紹說。
坐落在烏江邊上的本莊鎮雷洞村,因缺水和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約了該村的經濟發展。2015年,雷洞村通過“走出去、請進來”,集中流轉土地7000余畝,集中連片種植花椒6800余畝,帶動貧困戶138戶、452人就近就地就業。
雷洞村黨支部書記胡熙告訴記者:“目前,全村找到了產業發展的路子,預計今年僅花椒一項總產值可突破2000萬元,人均將增收2000多元。”
近年來,石阡縣圍繞大扶貧、大生態、大健康發展戰略,緊扣“六綠”發展主題,生態紅利得到釋放,發展空間得到立體拓展,有力推動了縣域經濟加速發展。
“我們依托自然資源優勢,推進省級精品水果園‘萬畝桃園’和地印苔茶示范園建設,在精準實現產業‘鏈帶效應’的同時,也實現了春賞桃花、春品苔茶、慢生活體驗的農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拓寬了廣大群眾增收渠道。”五德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林雪表示。
據悉,去年石阡縣接待游客610.2萬人次,旅游收入達50余億元。今年“五一”期間,該縣各景區接待游客近32萬人次,綜合創收達1.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