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學畢業一年后就回鄉創業搞中藥材種植,從最初的一兩畝地發展到200多畝。”90后的宿松縣白崖寨石斛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賀志偉告訴記者,在當地政府引導下,合作社注冊了綠色商標白崖寨。今年預計石斛產值200多萬元,下一步還要往農業觀光、藥材加工方面拓展,帶動周邊貧困戶一起致富。
在產業扶貧過程中,安徽宿松以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為代表的新農人領奏“致富曲”,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提高了當地扶貧質量和發展的可持續性。
11月下旬,記者來到宿松縣趾鳳鄉的石斛扶貧產業基地,見到占地100多畝的大棚整齊排列,棚內的石斛狀似蘭草綠意蔥蘢。趾鳳鄉鄉長張勁松告訴記者,這個基地通過務工、入股、代種代養等方式,帶動了48戶貧困戶人均年增收4000元。
“縣里結合地域條件實施產業扶貧,山區以發展油茶、中藥材、休閑旅游為主,丘陵區以發展特色林果、優質畜禽養殖為主,沿湖及洲區以蔬果種植和稻漁綜合種養為主。”宿松縣農委主任談衛中告訴記者。
“新農人”在產業扶貧中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帶動作用。截至目前,該縣參與帶動的示范區及示范基地117個,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大戶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31974戶。
來到宿松縣匯口鎮三興村稻蝦連作基地,記者看到一望無際的種養基地水波蕩漾,水稻已收割完。
匯口鎮農技站站長王斌告訴記者,現在處于肥水期,上水以后,龍蝦都進稻田里安心地孵化“下一代”,明年4月份,美味的龍蝦開始上市。
匯口鎮黨委書記沈金洪介紹,匯口鎮南臨長江,北臨龍感湖。2014年開始,該鎮調整產業結構,從傳統的棉花種植轉向稻蝦共作。目前全鎮稻蝦共作已發展到16000多畝,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快發展扶貧示范基地,目前已安置貧困戶404戶1011人就業,平均每戶增收1.2萬元。
產業扶貧在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的同時,綠色生態的觀念也逐步深入人心。
“這兩天上海農交會帶去的500斤稻蝦共作稻米,每斤6元,被上海人搶購一空!”在許嶺鎮黃雀畈稻蝦連作基地,黃雀畈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澤君興奮地告訴記者,以前搞圍湖養殖效益不錯,但是對大湖的水質影響不好,這幾年我們轉型發展稻蝦共作,一期已建成1200畝。未來我們基地擴充到1萬畝,還會圍繞生態綠色做文章。
談衛中告訴記者,今年宿松縣加大扶貧投入力度,對70個貧困村每村投入60萬元產業引導資金,逐步形成戶戶有增收項目、村村有主導產業、鄉村有特色基地。
“通過發展丑橘、香菇、光伏等產業,預計今年村集體收入13萬元,今年咱們村出列沒問題。3年后還要力爭成為全鄉最富裕的村,讓老百姓生活美起來。”趾鳳鄉龍溪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劉志勇說。
據悉,4年來宿松縣累計脫貧2.65萬戶9.78萬人,出列貧困村40個,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16.64%降至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