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 劉雪松
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創新扶貧思路舉措和體制機制,頒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部門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制定了《健康扶貧三年攻堅行動實施方案》《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計劃(2017—2020年)》《關于加強三級中醫醫院對口幫扶貧困縣縣級中醫醫院工作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凝聚多方力量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取得了重要進展。
健康扶貧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但也不可否認,在健康扶貧的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在許多領域還有潛力可挖。
重醫療醫護,輕自我預防。要盡快完成貧困人口大病、慢性病的精準救治,重點傳染病、地方病綜合防控,及時、快速開展治療十分必要。但預防工作也需要同步開始。目前由于慢性重大疾病的防治體系不夠完善,導致國內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近10年來發病率及死亡率仍呈直線上升趨勢。若不加以控制,將成為我國社會和家庭的重大負擔,嚴重影響脫貧攻堅戰的勝利。
重院內治療,輕院外養護。重院內治療,輕院外養護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對于貧困群眾,由于經濟困難,也由于認知不足的原因,這種現象只會更加普遍。不重視院外養護,就不利于徹底康復,勞動能力難以恢復,無助于真正脫貧,甚至可能再次因病返貧。
重外轉診治,輕本地就醫。數據顯示,我國80%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而其中30%的醫療資源又分布在大醫院。貧困人口所在地區,醫療服務能力相對較弱,健康扶貧中貧困人口的外轉診治也是一個必然選擇。目前多數貧困人口建檔立卡戶的救治主要在縣級醫院實施,但由于人們心中對大醫院的迷信,也因為醫保付費制度設計等原因,貧困人口對本地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并不信任,轉院診治的要求仍然十分強烈。
重醫療救助,輕協同拓展。實施健康扶貧中,對于貧困人口首先是大病救治、傳染病地方病的防控。除了已經失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殘疾人、重大病患,不能靠自己脫貧,需要政府兜底,需要財政撥款、社會救助,把病人所在的家庭解脫出來,直至這些患者離世。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力爭讓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參與到健康扶貧的偉大工程中來,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救濟。
實施健康扶貧的工作對象主要是貧困地區,重點任務是貧困人口大病和慢性病精準救治,貧困地區重點傳染病、地方病綜合防控,貧困地區婦幼健康和健康促進,針對貧困地區主要健康問題制定實施健康教育計劃等。實施健康扶貧的路徑是堅持“預防為主”方針,抓好“精神脫貧”工作,深度開展健康知識傳播,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倡導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效遏制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增量,促進貧困地區穩步脫貧。針對實施健康扶貧的工作內容,分析當前健康扶貧中的一些傾向,認為可以為健康扶貧提供中醫藥的解決方案。
中醫藥在健康扶貧中的五大作用
中醫藥不僅是中國獨特的衛生資源,也是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考察分析中醫藥的五大資源,并結合對某縣的調研,中醫藥在健康扶貧行動中可以發揮優勢作用,至少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治療作用
據了解,在實施健康扶貧中,中醫藥的治療作用發揮得不夠。在大病救治疾病治療中,在傳染病、地方病的防控中,使用中醫藥的比例不大。如受調研縣2018年的建檔立卡戶共有6151戶,醫保資金共支出5642萬元,其中使用中醫藥療法的支出896萬元,僅占15.88%,占比較低,使用中醫藥的潛力還可以大力挖掘。其實,中醫藥在疑難雜癥及慢病的的治療作用已經得到業內外的認可,中醫的整體性、多靶點、多層次的作用和調節,對慢性復雜疾病顯示出越來越重要而獨特的價值,該縣2018年的建檔立卡戶中,慢性病有1976例,采用中醫藥治療1084例,占54.86%,表明推廣中醫藥治療慢性病很有現實意義。對于重癥病例,中醫藥的早期全程參與、中西醫結合的辦法,也可以有效減少發生率和死亡率。另外中醫藥同樣對一些傳染病、地方病的防控作用也有特效,如對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帶有高致病性病毒H5N1的禽流行性感冒等,都已有成功的解決方案。但由于醫生的選擇,患者的觀念,以及醫保支付制度設計等原因,往往都只把中醫藥療法當作備選療法或者輔助療法。
實踐已證明,中醫藥在重大疾病治療中可以發揮優勢作用、協同作用,比如在腫瘤疾病的治療中,中醫藥可以利用獨特優勢發揮協同作用。首先中醫藥可與手術協同,術前給予患者積極的中醫藥治療扶正抗邪,可改善機體的狀況,有利于手術順利進行;術后給予中藥扶正補虛,增強免疫力,促進康復,減少復發與轉移。其次中藥可與放化療協同,放化療周期長,損傷大,副作用多,部分體弱患者無法持續放化療治療。中藥可以提前激發患者的機能,為機體內環境劇變做好準備。同步開展中醫藥治療可維護患者自身的抗癌能力和內環境的穩定,有效減輕和改善副作用,促進康復。再次是對于中晚期患者的治療,這一時期通過中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配合其他中醫藥治療技術,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
治未病作用
在實施健康扶貧中,中醫藥的治未病作用意義重大。
首先是實施“未病先防”。在貧困人口中,倡導以中醫藥健康文化為核心內容的生活方式,對高風險人群盡早采取中醫藥的防治措施。早期預防成本低、效果好,晚期發病危害大、診治費用大,社會家庭成本高。應加強生活環境衛生管理、除滅疾病源等,通過增強正氣、調養精神、健身鍛煉、調節生活、營養調配、忌食或少食不利于治療與康復的飲食,中草藥等調理,防止病邪的侵入。
其次是力求“已病防變”。在貧困人口經過治療后的康復中發揮中醫藥的作用。如腫瘤病人在術后調養期應建立以中醫藥為核心內容的解決方案,包括形體運動、中藥調治、飲食調理、精神攝養、物理療法和環境療養等6大類康復措施,在實際中靈活運用。
再次是要重視“病愈防復”。對于經過治療已經康復的貧困人口,要重視“病愈防復”。貧困人口病人的體質可能比一般人更加虛弱,更要注意預防復發。
實施健康扶貧是個偉大工程,在此過程中,要彰顯社會主義優越性,對一些貧困人口重病、大病醫療,既要政府出臺制度保障來兜底,同時也要通過宣傳教育,對貧困人口實施必要的健康干預,在健康促進行動中提出一些硬性要求,實現“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和“病愈防復”。
在婦幼保健中的作用
貧困人口中的婦幼群體,更是弱勢群體,對他們的幫扶工作應該做得更細更實。受調研縣2018年的建檔立卡戶中,婦女兒童對象有9281人,占比44.65%,婦女兒童比例較大的現實,更要求我們重視這個群體的醫療救護和健康保障。
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優勢,實現婦幼保健的中西醫深度融合,可以更好地促進對婦幼保健對象的健康扶貧。中醫婦科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歷史久遠,有記載的就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黃帝內經》中對婦女生理、月經病的病理,妊娠病的診治都有詳細的論述。中醫學、中西醫結合醫學在處理一些兒童疾病時,也有獨特的療效,不僅藥物副作用小,醫療成本也低,且無副作用,患兒又容易授受。因此,在實施健康扶貧中,在貧困縣的宮頸癌、乳腺癌、新生兒疾病篩查項目中,對這些對象可以使用中醫藥進行治療;在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項目時,在營養包、嬰兒輔食添加中可以增加中藥的成份;在貧困地區出生缺陷救助項目中,應該增加中醫藥的方法;在貧困地區出生缺陷防治宣傳教育中,應該包括中醫藥的防治內容。
在利用中醫藥服務婦幼保健時,可以依托縣級的婦幼保健院,通過設立中醫科、中醫館、中藥房、煎藥室等辦法,提供中醫技術、中藥和中醫護理人才,利用中醫藥獨特的療效,相對低廉的醫療成本,為貧困人口提供中醫藥婦幼保健服務。
節約醫保資金
抽查統計表明,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貧困戶占建檔貧困戶總數的占比超過5成,因病因殘致貧、返貧是貧困的主要原因。健康扶貧就是要促進貧困家庭人口的身體健康,這是扶貧攻堅的重點,健康有了保障才可以實現穩定脫貧。巨額的醫療費用已經成為了群眾肩上最沉重的負擔之一,醫療費用畸高就是患者的經濟負擔,降低醫療費用,顯然是健康扶貧的有力舉措。
作為獨特的衛生資源,中醫藥有“簡便驗廉”優勢,中醫藥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較高的收益,能放大健康扶貧的效果。統計也表明,中醫醫院的門診次均費用、住院人均費用均低于綜合性醫院。近年來,我國歷次突發事件衛生應急和重大傳染病防治中,都有中醫藥工作者的大力參與。中醫藥在遏制醫療費用畸高、減輕醫療負擔方面優勢明顯,降低醫療和康復費用,減少醫保資金的支出,對于擺脫貧困有著最為直接的效應。受調研縣2018年的建檔立卡戶的醫保資金支出中,中醫藥占比僅為15.88%,也有中醫藥收費的較低因素。
中醫中藥輔助治療,有助于患者的身體得到較為迅速的康復。貧困人口,經過一定的培訓教育,也可以掌握一些簡單易行的康復技術和自助養生方法,促進康復,預防疾病,可以減少患者的自理費用的支出。中醫藥的適宜技術和中醫藥的治療方法的推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減少不必要的檢查、化驗和化學藥物的使用,有助于節省醫療資源,減少社會財富的消耗,有助于擺脫貧困。
為貧困人口健康賦能
在實施健康扶貧中引入中醫藥,為貧困人口的健康加持賦能,注入了新的“活水”。受調研縣2018年的建檔立卡戶中,完全失去勞動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有142人,半失能448人,占比2.87%,人數不少,但比例還是比較低的。對這一類群體,需要政府保障救濟幫助,對于建檔立卡戶的其他家庭成員,應該給予精神方面的鼓勵,創造外部條件,讓他們發揮自身力量,戰勝貧困。中醫藥是優秀的文化資源,有“扶智”的作用,還有“扶志”的功效。可以通過中醫藥文化教育,教育貧困家庭的所有人能夠正確認識貧困的實質,激發貧困群眾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要通過中醫藥文化宣傳,樹立中國特色的生命觀、疾病觀和醫療觀,引導貧困人口養成中醫生活方式,養成中醫藥特色的健康生活習慣,強化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意識,增強貧困人口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中醫藥具有產業資源優勢,通過發展中藥材種植加工、中醫藥旅游、中醫藥康養和康復產業等產業發展,帶動更多的貧困人口就業或創業,進而增加收入、擺脫貧困,幫助貧困人口實現可持續脫貧。
民生牽著民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確保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讓群眾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就是我們的初心,是根本目標;讓群眾不生病,少生病,不生大病,延長健康壽命,就是我們的使命,更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讓貧困群眾告別疾病,恢復健康,迎來小康,就是最大的民生。健康扶貧路任重而道遠,中醫藥不會缺位,不該缺位,不能缺位。(劉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