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個先進典型就是一面旗幟,一把標尺。作為中醫藥行業領軍人物,王永炎院士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在中醫臨床和科研工作上作出卓越貢獻,用自己的言行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王永炎簡介

王永炎,中共黨員,天津市人,出生于1938年9月,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所長。王永炎1962年畢業于北京中醫學院,歷任北京中醫學院院長,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中醫研究院院長。王永炎1997年10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計劃)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協第六屆常委、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先后主持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WHO國際合作項目、國家973項目、863計劃等。主持的科研成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用實際行動傳承創新中醫藥事業,把中醫藥傳播出去、擴大其服務范圍,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最好踐行。”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位老中醫藥人,81歲高齡的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王永炎說起初心使命時,目光堅定。
作為中醫藥行業領軍人物,王永炎始終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在中醫臨床和科研工作上作出卓越貢獻,用自己的言行,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醫者仁心 把患者健康放在第一位
是什么鑄就了學者們非凡的人生?作為新中國中醫藥教育培養起來的第一代中醫藥學家,在王永炎求學、從醫、科研道路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大學畢業之初,王永炎便積極奔赴邊遠地區,投身醫療服務工作,青海、甘肅、安徽都出現過他勤勉工作的身影。
“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王永炎常說,不僅中醫界的老先生們是自己的老師,同事、朋友以及學生也都是自己的老師。作為一個臨床醫生,病人更是自己最重要的老師。
王永炎的學生高穎回憶,王永炎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工作時,每周查房一次,凡病史采集、診斷治療、病歷書寫,都要求一絲不茍。而且查房過程中,王永炎經常通過提問鞭策晚輩。
“那時擔心答不上來,就會更用心更仔細地去了解患者情況,還會查閱大量文獻,力求有所見解。”高穎表示,當時,神經科查房成為了東直門醫院醫療與教學的典范,乃至20多年后,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時,都是由當年王永炎的學生擔當教學查房的重任。
在患者眼里,王永炎就是他們生命健康的保護神。“凡患者之事,無論何時,都可以隨時找王院士。我們經常在值班遇到問題時,給老師打電話,即使深更半夜,他也是立即給予指點,甚至趕到病房。”高穎回憶說。
身先士卒 積極應對公共衛生事件
王永炎熱愛中醫藥事業,極力倡導發揮中醫藥在突發衛生事件中重要作用,并親自組織實施,投身中醫藥應急工作。
2003年非典爆發時,他心系一線,時刻準備著響應國家的召喚。2009年甲流爆發,他懷著強烈的責任和使命感,迅速組織中醫藥專家多次論證,總結中醫證候特征,制定并更新四版《中醫藥防治甲型流感》診療方案,為中醫藥在全國范圍內及時、安全、有效、系統應對甲流提供指導,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
作為2009年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負責人,王永炎有效組織實施了中醫藥防治甲流等傳染病的系統研究與體系建設。他親自組織開展了中醫藥防治甲流、手足口等傳染病的理論、基礎研究、臨床與實驗研究,及時總結了不同傳染病證候特征,研發出有效標準中藥湯劑并明確了作用機理,提高了中醫藥防治傳染病整體研究水平,集成創新發展疫病理論,在疫情控制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時,王永炎注重中醫藥防治傳染病人才培養與體系建設,建立了一支中醫藥防治傳染病人才隊伍與覆蓋全國的41家重點研究室(基地),有效推動了中醫藥防治傳染病體系建設。2014年,“我國首次對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創新性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王永炎的帶領下,2018年,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共同承擔了國家傳染病重大專項。
王永炎心系國家、身先士卒的高尚人格深深感染著學生及身邊的每一個中醫人。
求同存異 推進中醫藥標準化
作為中醫藥行業領軍人物,王永炎最早提出開展中醫藥標準化工作,組織制定了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牽頭完成了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區傳統醫藥臨床實踐指南制定工作,組織起草了27種疾病中醫藥臨床實踐指南。在他的親自帶領下,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第一個成立中醫藥標準研究中心,承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標準化工作辦公室和ISO/TC249國內技術對口單位的工作,統籌協調中醫藥國內、國際標準化工作。
王永炎倡導“肯定療效,規范標準,發現機理”的理念,重視中醫循證研究。2005年起,王永炎組織編寫《中醫循證臨床實踐指南》。他認為,中醫藥標準要做到“中國人認,外國人也認”,就應在符合國際臨床指南制定程序的基礎上,考慮中醫藥的特殊性,制定出符合中醫藥特色的診療標準技術操作規范,開展中醫標準的質量評價研究,指導中醫診療實踐行為,這樣才能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醫臨床實踐指南,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
王永炎認為,以原創思維、原創優勢與原創成就為導向,樹立戰略思維,加強學科標準化建設工作,將中醫臨床醫學辨證論治的精髓,以指南、規范與標準的形式固定下來,推進中醫藥事業的傳承與創新,能夠有效提高我國中醫藥研究的科技水平與臨床療效,傳承發展中醫藥。
王永炎堅持“我主人隨”的理念,推進中醫藥標準國際化。隨著國際上對傳統醫藥價值的重新認識,中醫藥學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和潛在經濟價值日益顯現,中醫藥也面臨著新的競爭和挑戰。我國周邊的一些國家頻頻在傳統文化和傳統醫學領域,與我國爭奪原創權、話語權和主導權。面對如此嚴峻的競爭, 2009年憑借王永炎卓越的學術影響力、管理藝術以及他對標準化工作的遠見卓識,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以其承擔的ISO/TC249國內技術對口單位工作為重點,開展中醫藥國際標準體系研究,帶動中醫藥行業全面開展ISO中醫藥國際標準化工作。
王永炎牽頭開展中醫藥標準化發展戰略研究,組織國內行業專家,查閱大量資料,訪談中醫藥行業專家學者,組織召開研討會,深入剖析當前中醫藥標準化的優勢、劣勢、機遇與挑戰,研究應對方案,倡導以“文化自信”推動中醫藥國際標準化建設,在中醫藥國際標準制定工作中突出中醫藥學科優勢特色,提出“求同存異,重在發展”的外交工作建議,這一工作思路為我國的ISO中醫藥國際標準化工作打開新局面。王永炎在組織協調中醫藥全行業參與開展ISO國際標準工作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永炎為中醫藥標準化建設所做的貢獻,得到了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肯定。2014年,王永炎獲中國標準化協會終身成就獎。
積極傳承 致力培養高水平人才
人才是開展一切工作的基礎,中醫“不缺高原、但求高峰”。曾經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醫學、中藥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的王永炎,對這一點的認識更深刻。
一直以來,王永炎對中醫藥行業領軍人才隊伍匱乏,后繼乏人,深表擔憂。因此,他在牽頭開展的傳染病防控體系建設、中醫藥標準化、中醫腦病研究、循證研究等工作時,始終將人才培養作為首要任務。王永炎最早提出學歷教育、傳承教育、師帶徒培養相統一的人才培養理念,并培養了中醫藥行業第一個傳承博士后,受到國家博管會的高度重視。2012年,北京市教委批準北京師范大學“新醫藥學科群”建設項目,主要用于人才培養和提高團隊水平。王永炎作為項目首席科學家,提出在“新”和“群”上下功夫,專注于高端人才培養與平臺搭建。
王永炎秉承老一代中醫藥學者高風亮節的風格,善于發現人才,更是大膽推舉薦人才,在組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中,不拘一格推薦人才。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中醫界第一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專項——《方劑關鍵科學問題的基礎研究》。作為該項目首席專家,王永炎院士親自組織9個研究單位、共計110多名中青年骨干參與研究,提出了以方劑組分配伍研制現代復方中藥的新模式,形成多學科、多層次人才團隊,搭建了3種公共技術平臺,培養了一批德才兼備、敢擔重任的高層次中醫藥人才隊伍?,F在,他們都已成為各自崗位的佼佼者。
如今,王永炎培養的學生大多已成為中醫藥行業的中堅骨干,為中醫藥高水平人才培養作出突出貢獻。2016年,他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育部頒發的“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榮譽稱號。
如今,王永炎雖然年事已高,仍然心系中醫藥事業,把“為團隊修身、為事業出力”“只要生命的燭光還在燃燒,能夠照亮腳下的路,我們就要向前”作為座右銘來激勵自己,用自己的行動書寫為人民健康服務的不悔初心,踐行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最高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