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沖突與恐怖主義導致約15萬伊拉克人留下身體殘疾。由于連年戰爭,心理創傷成為當地民眾主要疾病之一。統計顯示,該國抑郁情緒者從2007年到2017年增加了近60%。針對目前伊拉克醫療衛生資源仍顯不足的情況,草藥、針灸、按摩等補充替代療法受到關注與發展,并應用到戰爭創傷后的疼痛緩解、心理創傷的防治中。”這是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趙靜教授等人在《伊拉克中醫藥發展現狀與分析》的研究中發現的。該研究是科技部國際培訓項目“中醫藥臨床實踐與研究進展高級研討項目”的組成部分。
研究顯示,連年的戰爭使伊拉克衛生保健系統遭受重創,民眾健康保健難以保障。中醫藥應發揮簡、便、廉、驗的特點,針對伊拉克的現實情況、高發疾病及不同人群,開展靈活多樣的臨床應用、教育宣傳及交流合作,借助“一帶一路”倡議與現代科技,在臨床、教育等方面共同創新和發展,讓傳統醫學再次發光,幫助伊拉克人民治療創傷。
中醫藥為伊拉克民眾提供了更多選擇
據項目參加者,伊拉克駐華大使夫人、內科醫生Gazing Berwari介紹,20世紀70年代戰爭發生前,伊拉克依賴石油出口收入,大量進口藥品、醫療設備,培養與引進醫護人員,建立了以醫院為基礎、資本密集型的集中免費醫療體系,該體系一度成為中東、西亞最先進的醫療體系之一。
然而,由于連年戰爭及其后的國際禁運和經濟制裁,伊拉克財政枯竭、公共衛生預算嚴重削減,醫療設施惡化及醫療人員薪金減少,導致成千上萬的醫生和護士被迫逃離,衛生保健體系千瘡百孔。
缺醫少藥的伊拉克衛生部門將目光投向了中醫藥,特別是針灸這種有效、實用的治療方式。
2000年,在我國政府的支持與幫助下,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開設了第一個中醫中心,當時有9個床位、4名醫生,主要以針灸、電磁療法和拔罐治療包括背部疼痛、坐骨神經痛、偏頭痛、關節炎、肩周炎、哮喘、耳鳴、高血壓等疾病。
2003年之后,戰爭雖然影響了中醫藥中心的擴大和發展,但民眾對中醫藥的需求卻并未降低。戰爭結束后,伊拉克衛生部開始派遣更多的醫生到中國接受培訓。到2014年,伊拉克衛生部補充替代醫學中心成立后,在巴格達和其他地區陸續建立了幾家新的中醫中心(大部分是針灸中心)。中醫中心的建立,為民眾醫療提供了更多選擇,為健康的維護提供了保障,也促進了中醫藥的傳播。
“盡管針灸仍是中醫藥在伊拉克的主要治療形式,但中伊兩國都具有悠久的文化與傳統醫學,阿拉伯醫學自古就有運用草藥的歷史,因此,與很多只接受針灸療法的國家相比,伊拉克政府及民眾對草藥都具有較好的接受度。”趙靜說。
趙靜介紹,一項針對克爾貝拉大學在校生對草藥認知度以及使用態度的調查顯示,70%的學生愿意在大學時學習草藥,這一結果提示多數年輕人對草藥具有一定接受度。
婦幼保健也是因戰爭引起的又一重要健康問題。有調查顯示,為提高婦幼健康水平,伊拉克民眾將包括草藥、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芳香療法,針灸,按摩以及順勢療法等補充替代療法應用于孕期保健。此外,針對不斷增多的糖尿病患者,有研究運用傳統草藥甘草、玫瑰茄、薄荷以及洋甘菊作為a-葡萄糖苷酶和a-淀粉酶抑制劑,顯示出較好的作用。
提高中醫藥教育的可及性
Gazing Berwari醫生介紹,2003年戰爭結束后,伊拉克衛生部開始向中國派遣更多的醫生進行中醫藥培訓。但由于安全形勢危急,巴格達的中醫中心只有兩名醫生和八名助理(理療師)在運作。越來越多的伊拉克醫生希望了解并學習中醫藥學。但是目前,在伊拉克尚沒有專門的中醫藥教育機構,也沒有相應的文憑授予體系。本土醫生要想獲得中醫藥(包括針灸)學位,留學是唯一途徑,只有少數醫生有機會到中國留學。
“目前在伊拉克本土接受中醫藥教育的途徑主要有兩種。”趙靜說,一是由具有中醫藥知識的華人中醫師傳授,但是這部分中醫師的專業水平良莠不齊,難以保證教育質量;二是由去歐洲及附近國家留學歸來的本土中醫師傳授,這部分中醫師接受的可能并非正宗的中醫藥教育,更遑論再次傳授給其他醫師。
Gazing Berwari醫生認為,有必要加強兩國衛生主管部門之間的聯系,增加雙方深度訪問,對于在伊拉克發展中醫、鞏固交流很重要。為了獲得高水平的中醫知識,需要促進伊拉克醫生/學生到中國研修。“我認為,派遣中國中醫專家到伊拉克中醫中心進行管理教學,以確保這些中心提供高質量的醫療很必要。在我看來,伊拉克的醫生必須接受系統培訓,從而提高內科、婦科、皮膚科、骨科、兒科和腫瘤學領域的醫療水平。”Gazing Berwari說。
“不論是開展中醫藥實踐,還是進行針對民眾的宣傳和普及,都需要高水平的中醫醫生。”趙靜還提出,要加強中醫藥的國際化教育。針對當地專業人士,可通過完善留學生獎學金制度,為伊拉克學生來華學習提供經濟支持,幫助其培養穩定的高水平中醫藥人才;同時借助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開展院校聯合、實驗室聯合、研究院聯合等不同層次的合作方式,培養人才。針對普通民眾尤其是醫療資源可及性較低的普通民眾,應發揮中醫藥“簡、便、廉、驗”的特色,以穴位按摩、拔罐、太極拳等非藥物性療法為主,制定易于理解、操作性強、生動有趣的預防方案,并定期開展中醫藥文化講座,進行中醫藥知識的宣傳與普及,豐富伊拉克民眾有限的預防保健方法,提高其健康水平。
“中醫藥在伊拉克的發展任重而道遠,既需要中伊雙方政府的支持,也需要更多中醫藥專業人士的加入。阿拉伯醫學與中醫學都具有悠久的歷史,也曾互通有無。我們希望通過兩國政府和專業人士的共同努力,盡快幫助伊政府和民眾走出健康困境。”趙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