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富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了大醫精誠、醫乃仁術的豐富內涵,他堅持“出診步行,貧富不論,同村不收錢,困難不收錢,外鄉人免費供膳宿”,強調“無德之人不可為醫”。作為張氏骨傷第五代傳人,張玉柱心里最大的信念就是把祖輩留下的技藝“傳承下去、發揚光大”,與此同時,他也保持和發揚了“仁愛救人,赤誠濟世,不圖錢財,貧賤無欺”的祖訓,把父輩一生行醫所堅持的大醫美德內化于心。
“父親的心里只有病人”
“父親的心里只有病人,他通常每晚睡3、5個小時,有時候夜里還會有病人上門找他看病。”張玉柱說,父親的睡眠時間也已壓縮到無法再短了。白天在醫院工作時,他的午餐幾乎全是在一個快餐飯上面澆一點菜和湯的“蓋澆飯”。
1984年冬天,浙江省衛生廳和中醫管理局聯合組織一批名老中醫在杭州義診,張紹富和過去一樣“逢義診邀請必到”。然而,當時這位老中醫正患感冒,發燒39℃。義診現場,張紹富的桌前被病人擠得水泄不通,一天下來他強忍不適,在替病人摸、捏、推、提中度過,累得他頭暈眼花、渾身無力。中午時分,別人都已經吃過飯了,張紹富卻仍沒有停下來,快餐盒擺在旁邊的桌上,連扒幾口的工夫都沒有。
時任浙江省中醫管理局局長王坤根在現場巡視時,發現張紹富的飯菜已經涼透,就親自拿去熱了。結果,這盒飯菜熱了四次,張紹富還是沒有空吃。王坤根實在不忍心這位60多歲的老先生餓著肚子替別人看病,干脆一邊在現場為他擋駕,一點督促張紹富把飯吃完。
張紹富60歲生日那天,正好趕上上圖村傳統節日,同時也是他兒子結婚的大喜日子,可謂雙喜臨門。一大早,祝壽、賀喜、做客的來賓絡繹不絕,張家老宅熱鬧非凡。“今天就別去醫院了,好好在家休息一天,接待客人。”醫院的領導和家人都這樣勸他。
但張紹富卻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自己做壽,兒子結婚都是私事,我不能因為私事耽誤了公事。我還是到醫院看一看再回來吧。”扔下這句話,張紹富快步走出家門,大家熟悉他的脾氣,只能無奈地搖搖頭。一到醫院,果然好多病人等著張紹富,他立刻投入到診病中。
一直忙到深夜,張紹富才回到家里,筋疲力盡地吃了些壽宴和喜宴的飯菜。對于他來說,只有這樣,這一天沒有白過,才對得起病人,對得起自己。“人是應該對社會有一點貢獻的。自己只有一天天踏實過下去、為一個個病人解除病痛,自己活著才有真正的價值。”張紹富的話至今還留在張氏骨傷傳人和富陽百姓的心中。
“看病不分時間地點場合”
如今父親雖然已去世多年,但他的教導張玉柱牢記在心,“仁者愛人”、“以德立身”的思想從幼年期就在張玉柱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隨著張玉柱的名聲越來越大,許多慕名遠道而來的病人也越來越多。只要張玉柱坐診,總是有看不完的病人,為了盡量給更多的病人診治,他每天都是早上班、晚下班,犧牲休息時間,廢寢忘食地給病人看病。還有不少病人中午、晚上找到他家里請他診治,他總是熱情接待、細心診治。“為病人解除病痛,是不應該分時間、地點、場合的。”張玉柱說。
張玉柱在浙江中醫學院進修學習的時候,還沒下課,就有不少病人等候在教室外,張玉柱總是用課間10分鐘和休息時間給他們看病,一時在學院傳為美談。
張玉柱最小的弟弟、富陽中醫骨傷醫院副院長張玉良說,“他幾乎沒有休息日,真正是以醫院為家,每次出差回來,不管多晚都先到醫院巡視一下,看看有沒有需要處理的事情之后再回家。”
“我們有時候和張院長開玩笑,說他總是怕醫院被‘偷走’,每天不看不放心!其實是不希望他太累了。”張玉柱的助手張燦耀說。
身為一家三甲醫院的院長,張玉柱很忙,但再忙對待病人也從不馬虎。醫院規定工作日7點半上班,但張玉柱每天都是6點到醫院,到院區巡視一遍然后早一點兒去坐診,即使病人再多,望、摸、比、問、切、量、閱7個步驟一個不少。每個周六、周日,張玉柱也都會和平時一樣早早來到醫院,而且不論節假日堅持出診,方便患者。
張玉柱不會開車,但為了讓司機不用和他一樣早起,他總是自己想辦法去醫院。“有時候倒公交車,有時候就是搭三輪車去單位。”司機邵師傅說。
“他就沒有‘休息’、‘節假日’的概念。”醫院辦公室主任董飛華說,每年大年三十,張玉柱都在醫院忙到下午三四點,回家簡單吃個團圓飯就又來到醫院,與值班人員吃年夜飯。大年初一也要來醫院轉一圈再回家,這是他一年到頭唯一在家的“休息日”。大年初二開始他又正常上班了。張玉柱的家人也了解他的脾氣,多年來一直理解、支持他的工作。“沒有辦法,他就是以醫院為家。”張玉良說。
“品德丟失無法用金錢買到”
很多富陽市中醫骨傷醫院職工都說,院長張玉柱的一身舊西裝讓他們印象最為深刻——“那是1997年醫院發的一套院服,10多年了他現在還穿著,顏色掉得一塌糊涂,內襯也壞了。”
節儉樸素的張玉柱并不是沒有“發財”的機會。
由于聲名在外,杭州市不少醫院高薪聘請張玉柱去坐診,并承諾高額的掛號費全部歸他所有,而張玉柱在醫院的掛號費是20元,而且自己并不從中“分紅”。但張玉柱全部拒絕了。還曾有富陽的富商希望收購醫院或邀他共同辦院,并承諾給張玉柱高額年薪和股份,同樣也被張玉柱拒絕了。張玉柱和父親一樣,堅守著張氏家訓:用愛心去治病,視病人如親人,不為利誘,不為名惑,忠誠于職業。
不少病人治愈后送來錢物,全都被張玉柱婉言謝絕。“錢就算花完也有得賺的,品德一旦丟失,卻無法再用金錢買到它。”張玉柱說。“重氣節、輕名利”是張玉柱的立身之本,也是他帶領醫院同仁服務百姓的座右銘。
雖然高薪聘請出診被張玉柱拒絕,但衛生廳舉辦的義診他卻從不缺席。此外,他還組織醫院專家團到革命老區湖源鄉義診,至今已經堅持了十幾年。“過去老區不通公路,病人出來看病十分不易,張院長就帶著專家一路顛簸兩個小時去給病人義診,每個專家每次都要看40多個病人,雖然很受群眾歡迎,但為了下午趕路回來,我們只能義診半天。”張玉良說。
辦公室主任董飛華陪同張玉柱出差,不論去哪兒,從來沒有機會旅游,總是辦完事情就回富陽。“有一次在北京開會臨時需要住下,院長和我一路詢價,最后找了間相對便宜的賓館住下,第二天早上為了省下賓館的早餐費,張院長帶著我到胡同里吃豆漿油條。”董飛華說,按理說院長出差是能報銷的,但張玉柱卻總是像自家過日子一樣能省則省。
“無德之人不可為醫”
張玉柱最大的信念,就是把祖輩留傳下的傳統療法,在自己的手里發揚光大。
從1993年任院長以來,張玉柱堅持不間斷自己的臨床業務,每個星期至少保證兩個半天的門診。“作為一名醫生,如果沒有無私和奉獻精神,是當不了好醫生的。”張玉柱說。
張玉柱告訴記者,現在醫院發展過程中引進了不少中醫人才,每一批醫生進入醫院時他都要求他們牢記“無德之人不可為醫”的古訓,把醫為仁術、重在立德作為座右銘,做一個醫德高尚的“張紹富式好醫生”。“我們不僅僅是培養業務,關鍵還要進行職業教育,新醫生入院時十分注重醫德教育,讓他們學習怎樣當好醫生。”張玉柱說。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年輕的骨傷科門診大夫小陳說,能在富陽中醫骨傷醫院學習和運用張氏骨傷為病人服務,不僅榮幸更深感責任重大。“每次中午去吃飯時看到張院長還在門診為病人診治,就覺得自己忙點累點不算什么。”
富陽中醫骨傷醫院新院址建設過程中,張玉柱對于醫院的設備、中藥材等采購要求十分嚴格,“優質低價”是他多年來堅持的原則。“采購設備、藥材等省下的錢,能直接讓患者受益,我們的儀器設備、手術水平等都是一流的,但收費標準卻定得比其他同級醫院低。”柴小平說。
最能為醫院“優質低價”代言的,莫過于最受患者歡迎的張氏骨傷整復手法治療了。“每次整復收費90元,材料費30元。”孟春說,門診醫生每次為初診病人做手法整復、杉樹皮小夾板外固定、包扎等,一套流程下來大約需要半個小時,收費只有120元。雖然大夫很累、收入也不高,但張玉柱總是鼓勵大家,“年輕人要把經濟利益看淡一點。”
對于傳統中醫療法的繼承和弘揚,張玉柱也有自己的擔心。“中醫藥人才的培養應重視中醫理論知識的教育,中醫藥院校學生所在的實習基地和帶教老師應多引導學生在實習中把中醫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張玉柱說,中藥質量問題也令人擔憂,“這直接關系著中醫的療效和百姓對中醫的信任。”( 向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