遴選13項中醫藥適宜技術對應15個門診病種納入門診報銷、10個中醫住院優勢病種按病種付費、40個醫共體試點縣的中醫院為試點醫院
安徽省衛生計生委、安徽省中醫藥管理局近日印發《安徽省中醫藥適宜技術和優勢病種支付方式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啟動中醫藥適宜技術和優勢病種支付方式改革試點工作。
方案明確,首批遴選的毫針刺法、推拿療法、艾灸療法、針刀療法、耳壓療法、拔罐療法、熏洗療法、穴位貼敷療法、穴位注射療法、穴位放血療法、手法復位療法、夾板外固定療法、頭針療法等13項中醫藥適宜技術,對應的中風病、腰痛病、骨痹/膝痹、面癱病、肩凝癥、頭痛、項痹病、偏痹、腕部筋傷、痛經病、肘勞、不寐病、斜頸、骨折病、傷筋病/踝關節扭傷等15個門診病種實行門診按病種付費,定額標準按本地中醫醫院同病種的住院次均費用的70%或參考規范服務法測算的實際費用確定,新農合基金支付比例參照同病種的普通住院上一年度實際補償比例執行。中風病、腰痛病、骨痹/膝痹、積聚、肺脹病、項痹病、混合痔病、鎖骨骨折、肱骨骨折、帶下病等10個中醫住院優勢病種實行按病種付費,定額標準按本地同級綜合醫院同病種的住院次均費用的90%左右確定,新農合基金支付比例在同病種普通住院上一年度實際補償比例基礎上提高5~10個百分點,個人支付比例下降5~10個百分點。
方案確定縣域醫療共同體試點縣(市、區)的縣級中醫醫院為試點醫院。其他地區的縣級中醫醫院和縣級綜合醫院中醫科可比照執行。試點工作將堅持“試點先行、循序漸進,科學測算、動態調整,療效優先、規范服務,醫患并重,多方共贏”的原則,努力實現患者負擔能減輕、醫保基金可承受、中醫藥優勢得發揮的中醫藥醫改目標。
試點工作將于2016年7月開始實施,在此之前,要求各試點縣盡快制定本地區中醫優勢種和中醫藥適宜技術支付方式改革試點工作方案,上報省衛生計生委、省中醫藥管理局審定后實施。
方案要求各地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建立中醫藥適宜技術和優勢病種的“準入”機制;對納入病種試點的患者,醫院要主動履行告知義務;要建立公示制度,對開展的中醫優勢病種、臨床路徑、收費標準、報銷比例,納入門診報銷的中醫藥適宜技術名稱及其門診病種、收費標準、服務項目與內容等事項應在顯著位置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同時要加強組織領導,組織人員培訓,加強監測評估,加強宣傳引導等。
該省目前有40個縣域醫共體試點縣。醫共體由縣級醫院(包括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院)牽頭與若干鄉鎮衛生院合作,開展緊密型技術合作,統一調配人力資源、統一核算醫療服務成本、統一成員單位的績效考核。改革醫保基金對縣域醫聯體的支付方式,實行按人頭總額預算包干,超支原則不補,結余全部留用。(記者王繼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