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來自安徽的全國人大代表陳靜提交了《加強中醫健身氣功推廣 助力實現健康中國的建議》。陳靜認為,中醫健身氣功與中醫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脈相承,是一種非常科學且富含中國哲學理念的身心鍛煉方式。
陳靜強調,各級財政預算要給予專門列支,并把中醫健身氣功推廣作為科技創新成果優先給予扶持。出臺優惠政策,引導鼓勵社會各類資金(保險)對中醫健身氣功和科學健身工作的參與和投入,為健康中國作出更大的貢獻。
陳靜指出,健身氣功五禽戲等中醫氣功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的氣功學術,是中醫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廣泛的社會實踐證明,中醫健身氣功能夠依據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在健康中國的事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健康中國要有中醫智慧、中醫方案,特別需要有健身氣功五禽戲等中醫氣功的參與和貢獻。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40號),促進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國辦發〔2015〕32號,規劃正式提出了“推廣太極拳、健身氣功、導引等中醫傳統運動”。國務院關于《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國發〔2016〕37號》也指出要大力扶持健身氣功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這為健身氣功的推廣又邁出了飛躍性的一步。
國家衛計委等五部門2017年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健康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也提出了“通過氣功、針灸、按摩、理療、日光浴、中草藥藥療等多種服務方式,提供更多的健康療養、慢病療養、老年病療養、康復職業病療養等多種特色服務”。
陳靜提出幾點建議:一、加強中醫健身氣功的宣傳推廣。健身氣功是一項群眾體育工作,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主動進入到健康中國、文化強國和體育強國的整體建設中去,主動融入廣大群眾的文體活動中,才是健身氣功事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健身氣功本身的內在價值宣傳和國家的大力推廣,讓越來越多的人們關注和習練健身氣功。
二、加強中醫健身氣功人才培育。現階段推廣中醫氣功存在的問題不容回避:一是從業人員隊伍數量不足、年齡斷層、良莠不齊。二是目前全國僅有約半數的中醫院校開設中醫氣功學的選修課,而開設必修課的只有北京中醫藥大學的針灸推拿專業、河北中醫學院康復專業等個別院校。三是在臨床上,相應的專業科室寥寥無幾,中醫氣功學與臨床醫學的對接還存在障礙,醫護規范尚未建立。由于沒有明確的行業準入標準,行業內從業人員魚龍混雜。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一是應該加強中醫院校教育,廣泛開展中醫健身氣功培養教育,壯大中醫健身氣功的人才隊伍。二是應以中醫藥法的頒布實施為契機,逐步建立和完善中醫健身氣功學科的人員、科室、機構的準入機制,發揮中醫氣功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作用。
三、盡快制定中醫健身氣功運動處方的規范及標準。我國地域遼闊,民族、人口眾多,自然環境、風俗習慣、城鄉之間都存著很大的差異,要通過建立完善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中醫健身氣功運動處方庫,使運動處方更加全面、系統,以期增強運動處方的科學性、目的性、計劃性、針對性及普及性,進而發揮中醫健身氣功在健康促進、慢性病預防和康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四、加強中醫氣功指導服務平臺站點建設。通過共建中醫氣功和醫療部門聯合平臺、聯合攻關等方式,共同推動健身氣功和醫學多維度、深層次的融合。積極開展健身氣功和醫療相結合的交叉培訓,開展健身氣功醫療聯合建站試點,力爭盡快實現在每個縣(區)建立2-3個聯合站,以進一步拓寬氣功醫療合作渠道。
五、加強組織領導,加快健身氣功、醫療相結合。由政府統一組織,在全民健身的管理上打破體育、醫衛部門管理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管理格局,建立聯動合作管理機制,由體育和衛生兩部門共同參與、協商,形成具有一定導向性的指導性意見和政策,促進社區醫療衛生機構積極參與社區健身氣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