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監測周期(9月13~19日),微信平臺共發布10528條中醫藥相關圖文消息,微博平臺共推送19082條信息。”國家扶貧日:中醫藥扶貧”成為中醫藥領域輿情熱點。
轉載熱度前十的新聞如圖:
重點事件輿情分析:
今年10月17日是第五個國家扶貧日,由國務院扶貧辦組織舉辦的2018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暨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報告會在京召開。會議對99名獲獎個人和40個獲獎單位進行表彰,其中,中醫藥系統共有3人獲得表彰,中醫藥行業深受鼓舞,中醫藥扶貧成為社會關注熱點。
截至2017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仍有3046萬人,其中因病致貧的占有相當比例。在醫療條件低下的貧困地區,重大疾病是脫貧工作最大的“絆腳石”,越病越窮,越窮越病,如此惡性循環。在這種情況下,中醫中藥便成為治療貧困地區頑疾的“特效藥”。
要解決因病致貧的“病”,就要讓百姓少得病,患病后能花小錢治愈。中醫藥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能夠很好地解決貧困人口“越病越窮,越窮越病”的問題。自2015年起,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衛生局每年都會深入到貧困地區開展“服務百姓健康行動”全國大型義診活動周,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建的國家中醫醫療隊通過義診、會診、教學查房和醫療技術與管理培訓等方式,將優質的中醫服務送到貧困地區百姓家門口。
然而要想徹底脫貧,僅靠“輸血”是遠遠不夠的,貧困地區還要有“造血”能力。深度貧困地區大多分布在山區、丘陵和高原,雖然生產生活條件惡劣,但卻往往適宜中藥材生長。得天獨厚的中藥資源便成為脫貧的“造血干細胞”。201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推動貧困地區中藥材產業化精準扶貧”,“加大中醫藥扶貧開發力度,資金投入向基層、困難地區適當傾斜。”2017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國務院扶貧辦、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聯合發布《關于印發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計劃(2017—2020年)的通知》,提出在貧困地區實施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將中藥材產業發展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精準脫貧銜接起來,基本實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經過幾年的發展,據統計,全國貧困地區已種植中藥材2277.8萬畝,2017年產量達431萬噸,有中藥材基地1630個,中藥材企業1198個。通過種植中藥材,貧困地區群眾實現了多掙錢的夢想。
1994年8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定點扶貧山西省五寨縣。24年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先后選派掛職干部8人,引進落實各類資金,重點圍繞中醫服務能力提升和中藥種植產業發展等方面持續實施各類幫扶性項目,幫五寨縣走出了一條中醫藥強縣、富縣的新路子。
當前,扶貧工作已進入攻堅期,中醫藥扶貧不僅為貧困地區因地制宜謀發展獻上了一劑良方,更為國家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供了科學樣本。各地政府相關部門可以把中醫中藥作為扶貧的抓手和切入點,讓貧困地區群眾共享中醫藥發展成果,讓他們頭頂的“貧困帽”摘了就不再戴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