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王新陸,1949年10月出生,湖南人,農工黨員,歷任山東省煙臺市中醫院院長,煙臺市副市長,山東中醫藥大學校長,山東省政協第十、十一屆副主席,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王新陸長期從事中醫內科臨床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尤其擅長內科雜病的治療。主要著述有《徐國仟學術經驗輯要》《腦血辨證》等,發表《再論中醫學的雙重屬性》《儒家致中和思想與中醫穩定理論》等學術論文近200余篇。2017年被評為首屆全國名中醫。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山東中醫藥大學原校長王新陸也將迎來自己的70歲生日。
說起中醫藥,王新陸的心一如20歲那年在農村初次與中醫藥結緣時那般熾熱,一如29歲那年拿到山東中醫學院研究生錄取通知書時那般振奮,一如49歲那年接任山東中醫藥大學校長時那般澎湃。
“作為共和國同齡人,我見證了新中國一路走來的風風雨雨,也一直將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視為己任。”幾十年來,王新陸無論身在農村、醫院還是高校,始終堅守為人民群眾解除疾患的初心,奮斗在醫教研和管理一線,為新中國的繁榮富強貢獻中醫力量。

王新陸(右)在指導科研工作

王新陸(左)在為患者診脈
“下鄉”勞動:知青燃起中醫夢
1969年,一直在城市生活的王新陸,響應國家“上山下鄉”的號召,來到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高陵鎮祝家疃村,成為一名知青。
讓王新陸沒想到的是,這次“下鄉”的經歷,讓他和中醫結下了不解之緣。
“那時候農民非常清苦,生活拮據又缺醫少藥,我總希望能為他們做點什么。”王新陸回憶說,“我想著我讀過書,學點醫術或許能幫到他們。”抱著這樣的想法,王新陸托人買了本《赤腳醫生手冊》用來自學,也因此接觸了中醫。
在那個年代,我國醫藥工業并不發達,西藥產量有限,農村西藥更為緊缺。“但農村中草藥資源豐富,山上、地里處處都有中藥。”因此,王新陸在自學《赤腳醫生手冊》時,把中醫藥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勞動之余認真研讀手冊,還跟隨當地老百姓一起上山識藥、采藥。
“車前草可以利尿通淋,清熱明目;馬齒莧可以清熱解毒,治痢止瀉……”時間久了,王新陸學到了不少中醫藥基礎知識和經方驗方,很多行之有效的方子,他一直沿用至今。就這樣,王新陸成了村民口中的“知青大夫”。這段經歷積累了他對中醫藥的信任,也燃起了他對中醫藥知識的渴望。
三度“入學”:執著中醫思維
從攻讀學士、碩士再到擔任校長,王新陸三次“入學”山東中醫藥大學,不變的是他對中醫思維的執著。
王新陸第一次“入學”,是在1973年。
這一年,國家鼓勵知青考大學,還在農村勞動的王新陸毫不猶豫地報考了山東中醫學院(現山東中醫藥大學),決定要扎扎實實學好中醫,捍衛群眾健康。
“當時經常是上午老師講了經絡、穴位定位、主治疾病,下午就帶著我們出診,為患者扎針、開藥。”王新陸回憶說,“這種早實踐、早臨床、學以致用、急用先學、教中練、練中學的學習方法,讓我們眼到心到、心到手到,為我們打下了扎實的中醫基礎。”
上世紀70年代的大學,雖說學制短,但特有的教學方式和中醫思維的培養,讓王新陸成長成一名臨床型中醫人才。
“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孫思邈的這句話,是王新陸初入職場的真實寫照。
大學畢業后,王新陸被分配到煙臺市中醫院工作。王新陸原以為,有農村的實踐和校園的學習經歷,可以輕松駕馭臨床工作,但讓他沒想到的是,不僅常規疾病的治療不能十拿九穩,復雜疾病更讓他捉襟見肘。這讓王新陸萌生了繼續深造的想法。
1978年,國家開始招收首批碩士研究生。王新陸下定決心要報考山東中醫學院中醫內科學專業。備考時,王新陸白天正常工作,晚上挑燈夜讀。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年9月,王新陸拿到了山東中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第二次“入學”。
入學后,王新陸面臨的第一個“大考”就是《傷寒論》。他的老師——傷寒大家李克紹要求學生們一定要“拿下”《傷寒論》,398條一條都不能少,且中間不能停頓。
“那段時間,我們整天都拿著《傷寒論》,走路背、吃飯背,就連睡覺前也要默念幾遍,我花了整整三個月才完全背下來。”王新陸回憶說。也正是這段經歷,讓他真正體悟到經典和中醫思維的重要性。讀研期間,王新陸拜中醫大家徐國仟為師,與徐國仟朝夕相處,學傷寒、學做人、學處世,獲教無數。
王新陸的第三次“入學”,是在1998年出任山東中醫藥大學校長。他謹記師門教誨,著重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探索創辦傳統中醫班,培養了一批有著中國傳統文化積淀的中醫人才。
如今,這位共和國同齡人仍在繼續著自己的中醫之路。王新陸表示,退休后,自己的時間更加充裕,可以為患者看看病,給學生講講課。而這樣的生活,就是這位為中醫藥事業奮斗了半個世紀的同齡人眼中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