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仝小林2月27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疫情發生以來,社區中醫藥防控為新發、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醫療處置提供了全新的“解題思路”。尤其是在疫苗及特效藥未出現以前,先以中醫定性,再以通治方治病,使疫情防治關口前移。
【同期】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 仝小林
將來在這種大的疫情之中呢,我覺得中醫藥會發生非常好的作用,為什么呢,就是你疫苗來不及啊,這個來一個新的疾病的時候,你把它病因搞清楚,還有一個過程吧,但是中醫的話它是按照中醫的思維,先把你這個病定成什么樣的性質,它的病位在什么地方,它的核心病機是什么,馬上就可以出方, 就可以用藥。
【解說】仝小林說,社區中醫藥防控的診療思路源于專家組成員抵達武漢后,在發熱門診看到的“震驚”一幕。
【同期】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 仝小林
發熱門診的病人啊可以叫烏央烏央的,一個醫院的門診量達到幾百上千這個情況,那么就是使我們想到什么呢,就想到了住院病人等床住不上院,那么這些病人從哪來的呢,就是從發熱門診來的,而發熱門診(的病人)又從哪來的呢,那就社區來的,所以我們就考慮到,真正要阻斷疾病的勢頭,首先要從社區開始,換句話說呢,社區是我們這次整個疫情防控的一個“橋頭堡”。
【解說】通過走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隔離點、定點醫院、重癥病房、出院后隔離期方艙,全流程了解、診治新冠肺炎患者臨床癥狀及發病性質后。仝小林發現,這些病人發病初期大多舌苔白厚腐膩、困乏無力,結合當地濕冷氣候,他認為新冠肺炎應屬“寒濕疫”。 仝小林在與當地專家充分討論后擬定出 “武漢抗疫方”,并于2月3日率先在武昌區大范圍免費發放。
【解說】這道通治方包含生麻黃、生石膏、杏仁、羌活等20味中藥。根據主癥的不同,專家組擬定分別針對發熱、咳喘、納差、氣短乏力等癥狀的4個加減方,在主方的基礎上合并使用。
【同期】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 仝小林
四個加減方是什么呢,就是說你吃了這個通治方,如果假如說發熱還不太理想的時候,你就加1號方,我們叫甲方,如果你咳喘還比較明顯的時候,你就加乙方,你如果胃腸道反應比較明顯的時候,那你就加丙方,如果你是乏力或者氣短,你就加丁方。
【解說】根據仝小林擬定的通治方,江蘇康緣藥業免費為武昌區提供了主方及4個加減方約4.2萬人份14天用量的中藥顆粒劑。
【解說】同時,仝小林團隊與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劉保延合作,緊急開發出一款手機APP應用,患者只需掃碼中藥湯劑外包裝上的二維碼后錄入基本信息,就可得到后方醫生的一對一用藥指導及咨詢。
【同期】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 仝小林
總體來說應該是效果非常不錯,他們區里面應該是有個基本的統計,和2月3號以前相比的話,各方面情況指標都是有非常明顯的一個進步。
【解說】仝小林說,“武昌模式”離不開政府的主導、中醫藥專業力量的支撐以及互聯網信息平臺的搭建和后方藥企、專家團隊的支援。至于中醫藥在治療重癥、危重癥患者中發揮的作用,仝小林談到,中西醫密切配合,可大大提高救治率。
【同期】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 仝小林
我覺得在重癥和危重癥的搶救上,西醫肯定是一個主導的力量,尤其在危癥上,對他整個呼吸的管理,循環的管理,這方面肯定還是起主導的作用,但是在這個時候用中藥如果很好地去跟西醫去配合,往往也能發揮非常好的作用,所以中西醫之間沒有任何的隔閡,我覺得能夠發揮各自的優勢,在各自的優勢基礎上, 然后很好地去配合,這樣的話就能打贏這場戰“疫”。
記者 鄒浩 程宇 湖北武漢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