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圍繞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等議題,積極建言獻策。
劉清泉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過去一年,他參加了多次調研活動,其中在河南基層的中醫藥發展調研,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當地百姓對中醫藥需求旺盛,可基層醫生數量少、能力不足,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如何加強中醫藥基層人員培養,是他認為近一段時間內中醫藥發展應急需補齊的短板之一。
劉清泉表示,對于中醫藥人才培養,不僅要“頂天”更要“立地”,頂天的人才如國醫大師、岐黃學者、全國名中醫等;而“立地”的人才是指基層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只有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強起來了,中醫藥事業才能融匯貫通,才能更快地推進和發展。
他建議,大學教育中應大幅提高《黃帝內經》《傷寒論》等中醫經典課程比重,完善師承教育制度,打破“一對一”帶教模式,推行“多對一”,豐富繼承人理論知識儲備。同時,分層級實施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工程,國家持續推進特色人才培養工程,搭建多學科交叉創新團隊平臺,建立分類評價制度;地方及醫院層面,應發揮中醫醫聯體和區域醫療中心功能,強化三甲中醫院技術輸出,引導專家赴基層“傳幫帶”。
此外,他還強調要強化“中西醫結合、中西醫協同”理念,對非中醫專業醫務人員開展“西學中”培訓 。他認為,二者融合形成的中西醫結合模式,是未來醫學的發展方向。它能匯聚中醫、西醫優勢,摒棄雙方不足,不僅助力健康中國建設,還將影響世界醫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