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創新是實現中醫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黨委書記李浩建議,要加強對中醫藥科技創新項目頂層部署,積極推進中醫藥科研和創新。
李浩指出,當前,我國中醫藥科技創新項目頂層部署仍存在明顯短板。一是項目部署數量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中醫藥領域僅部署了“中醫藥現代化”1個重點專項,與生物醫藥、信息技術等領域數十個專項形成鮮明對比。二是頂層部署的規劃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充分預見未來的發展趨勢,大數據、人工智能新興技術融合的規劃滯后,導致這些領域的中醫藥科技項目啟動較晚。三是項目支持周期短,致使研究人員傾向于追求短期的量化成果,忽視了一些需要長期投入實現的轉化性成果。中藥新藥研發平均周期達8~10年,臨床療效評價需長期隨訪觀察,而現行項目多為3年左右的短期支持,與當前中醫藥科學研究規律不匹配。四是科研實操與中青年科研人才的培養結合的不夠緊密,中青年科學家思路活躍,但缺乏充足的前期研究基礎而滯礙了立項實操潛力的挖掘。
對此,李浩建議,一是加大中醫藥科研支持力度。依托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等,推動設立一批新的中醫藥重點專項,加大對中醫臨床研究、中藥創新研究的支持力度。
二是促進中醫藥與前沿科技融合。將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學等前沿技術融入中醫藥作用機制解析、中藥組方優化等關鍵科學問題攻關過程中。如運用大語言模型開發中醫智能輔助決策系統,為大樣本中醫臨床研究提供支撐。
三是創新中醫藥科研管理機制。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人民健康重大關切,確定一批需要長期攻關的重點方向,結合不同疾病診療規律,設置3+3年、4+4年或更長研究周期,構建注重成果質量和前景的分段考核評估體系,建立分段結題、滾動資助的不同模式,促進有重大發現、內功扎實的成果產出,避免急功近利。
四是重視對中青年科研人才立項的支持力度。破除以前期研究基礎為主要參考立項依據的格局,注重項目的創新性、重大科學問題為導向,增加對中青年科研人員立項數目與資助力度,鼓勵他們開展探索性、創新性研究并提供寬松的環境和制度保障。